媒体融合中记者的素养媒体融合中记者的素养与担当
2015-07-08李国
李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1]媒体融合被认为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有优势,如何加强两者融合,扬长避短,是一项摆在新闻业界面前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媒体融合给记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媒体记者重新审视自身职业定位的重要契机和节点。如何应对媒体融合中的自身角色定位和“本领恐慌”,是记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媒体融合中记者的素养
伴随着“+互联网”向“互联网+”的演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各自轨迹中发展和创新,这种融合在二者的取长补短中相得益彰的发展,并非是一种替代关系。纸质媒体在众多报道手段中,以报道的深度和专业性占据着绝对优势,而新媒体则在报道的速度和现场感上更胜一筹。记者作为现场信息的第一亲历者、传播者和把关者,在媒体融合中处于主导性的位置,决定着媒体融合的效度和质量。因此,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提升记者的素养,这是实现媒体融合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2]在媒体融合中,记者把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将新闻的写作与加工的流程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并借助纸媒与数字媒体进行传播,叠加传播效应,重新定义新闻的价值。首先,记者应树立“读者思维”。作为记者,必须从读者群定位、新闻采写,新闻传播乃至新闻回馈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以读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能只是理解读者,而是要深度理解读者,只有深度理解读者才能生存,才能使新闻价值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自由的传播,实现媒介传播方式的多介质传播。其次,记者具有“读者体验至上”的观念。记者不是简单的创作新闻,也要融入到改善读者体验之中。例如“走转改”活动就是记者积极主动改善“读者体验”的一次重要尝试,使个人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带入感。读者体验是一纯主观、在读者接触新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感受。好的读者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这种细节能够让读者有所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读者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最后,记者应树立“专注、简约即美”的理念。记者应该有自己的一个新闻报道领域,进行专注的报道,同时报道的风格要简约,不是讲复杂故事,而是一种事实的陈述,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报道对象,这是媒体融合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二)全媒体技能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新闻实践。从狭义上看,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3]媒体融合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基于平台创新的一体化发展。全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多渠道、多介质、多形态的,它是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多维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时代,记者不仅能够胜任新闻采编,还要能够在传播方式中实现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在新闻采编方面,记者需要熟练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新闻的创作。例如,记者应学习运用大数据的方式报道事件,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大数据分析,可以使新闻报道有更准确的切入点。记者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可以在繁杂琐碎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发现常规新闻中所不能体现的逻辑,找准切入点,进而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解读。例如,春运的报道中运用大数据,更加直观、简洁的展现了春运的基本情况,让读者一目了然。在新闻传播方面,记者应协调各种传播手段,运用传统传播手段和数字媒体手段围绕新闻报道进行整合使用,实现新闻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三)敏锐的辨别力和发现力
媒体融合之中,敏锐的辨别力和发现力是分辨一个好记者的重要方面。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信源和方式都呈几何式增长,对记者的辨别力和发现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记者也正在被新闻之中,越来越多地被新闻所左右。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发现力,能够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到新闻背后更有价值的报道内容,策划出好的深度报道选题,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对记者的发现力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中就有“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4]同时,记者还必须有敏锐的辨别力。记者能够在众多的信息来源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提出不良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记者在大是大非中具有理性的辨别力,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辨明风向,保持在基本界限上的清醒。
二、媒体融合中记者的担当
普利策先生曾有句名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记者从来就是一个与社会责任和担当相关的职业,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更需要记者能够以时代的要求为己任,以社会的责任为担当,实现媒体融合的精神价值的承接。
(一)导向正确的政治担当
媒体融合中,记者具有了更多的新闻报道空间,也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方式,更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时刻考验着记者的政治担当。毛泽东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这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政治,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新闻记者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历经挫折、风浪而不可动摇的;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媒体融合中,记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定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科学的立场,要坚持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要处理好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新闻监督要选择有助于事态解决的方式去批评,要把握好舆论导向。作为传播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媒体要坚持党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性。
(二)文化传承的社会担当
互联网方兴未艾,移动互联时代接踵而至,媒体因技术和平台的创新而改变,将人类创新的印记镌刻在纸墨与各种数字存储之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是以一种技术要素改变信息传播的媒介,并不存在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联网知识的积累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知识承载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关系是在互联网跨越时空当中重新建构的,并影响到现有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建。[5]然而,这种媒体之变中互联网知识的积累,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一种基于技术的互联网思维的映现。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新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新闻是帮助社会成员了解整个社会动态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新闻记者手中的笔自然会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变现为一种文化本质上的社会担当,是记者社会性特质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严格自律的职业担当
媒体融合与市场发展具有深度的联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道德失范的风险加大。有些新闻工作者利用手中的报道权、宣传权、舆论监督权利等大众赋予的权利,从个人利益或是小团体利益出发的权与钱的交易,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在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介为了迎合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语言的传播特点,忽视了权威性、公信力和主流价值导向的自我定位,产生了新闻伦理的新问题。新闻记者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坚守社会底线和自身的职业底线,用外在纪律和内在的修养恪守记者的职业担当。同时,新闻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公正性和理性,用客观性的报道实现记者的自身价值,认真履行记者的法定职责。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http://it.people.com.cn/GB/119390/118342/387909/.2014
年08月19日.
[2]钟殿舟.互联网思维[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5-1.
[3]罗璇.全媒体背景下记者的职业素养[J].青年记者.2014(29).
[4]南振中.记者的发现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师曾志,胡泳.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14-5.
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重庆记者站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