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民群体”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5-07-08张德军

重庆行政 2015年3期
关键词:网民群体大学生

张德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这种以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传播媒体已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的年龄结构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1.5%,网民的学历结构以学生群体的比例最高,达到23.8%。[1]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网络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社群形式。即虚拟的“网民群体”,已经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一个重要形式,针对这一新型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民群体”行为分析

“网民群体,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情感或其它任何特定目的的网民通过网络持续地参与、交流、互动及经营,以共享知识、信息、价值而形成的一个‘数字人的集合体”[2]。很多情况下,大学生在网上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他们由于共同的兴趣、目的而聚集在网络虚拟社区,形成众多小团体,如网络学校、网络班级、大学生网友群体、BBS、网络游戏、黑客联盟等。这些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群体空间里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网上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虚拟现实的三维立体空间,开展教学实习。许多大学提供网上课程,这种在线远程网络教育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投资少、受教育面广,有效节约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除此之外,大学生们也通过网络空间进行虚拟交往,产生网络消费、网络恋爱等行为,更有甚者还出现许多不良行为特征:网络痴迷症,一些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越陷越深,痴迷上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网络攻击行为,一些大学生掌握了电脑技术,常常扮演“黑客”进行网络攻击这样的极端行为,这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网络盗窃及诈骗行为,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对他人的财物进行盗窃及诈骗;网络色情行为,表现为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色情之中,甚至自己故意制造或传播含有色情内容的文字或图片。

二、大学生“网民群体”特性分析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和内在生理、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网民群体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互联网的固有性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特征相契合”[3],大学生网民群体在虚拟空间进行成员间的交流,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这些虚拟条件下的大学生“网民群体”,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社会大学生群体的一般类型,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网络化特点,具有与传统大学生群体相似但又明显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虚拟性和现实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活动在其中的人聚集在虚拟的社区中,其交往的对象是符号代码,无法确认个体的真实身份。然而,以校园网络为主要媒介平台的大学生网民群体同时具有现实性特征,一方面,现实中的学生集体通过校园网站、班级主页及校园BBS、学生社团等网上讨论区开展人际交流与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网上形成的大学生网友群体也从网络走向现实,通过报告讲座、文体活动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进行现实交往,形成了大学生网民群体与现实群体合一的交错状态。二是自由性与规范性。与其它网络虚拟群体一样,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存在主要基于共同的兴趣或价值观,是否加入某一虚拟群体、何时退出或发表什么样的观点,完全由上网者自主决定,因此,网上虚拟群体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易散性特征。但是,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客观对象,其网上活动必须遵守学校的一般规定,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引导。同时,大学生网民群体也要遵循网络虚拟群体的一般规范,基于社区管理和交流讨论的需要,其在群体中的行为也受到一定限制。三是平等性和多元化。在大学生网民群体交流中,个体之间完全平等,只要有共同需求,人们可以克服地域、语言、年龄、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存在于同一网上虚拟群体中。由于网络的隐匿功能,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完全抛开现实社会的种种顾忌,任何个体都可能会把他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带到网络中,从而使虚拟群体的文化、价值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三、加强大学生“网民群体”管理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网民群体行为的多面性及群体特性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既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群体的思想行为规律,针对不同群体组织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增强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面,又要通过积极引导网络主流思想,鼓励大学生网民群体发挥积极作用,减少消极不良影响,构筑起大学生网民群体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在网络化的时代,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难以收到实效,高校管理者应抛弃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关注新媒体的特性,丰富载体,占领阵地。一是建立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校园网络虚拟社区。与其让大学生到校外的网站上去加入各种虚拟群体,不如自己建立能够吸引大学生加入的网络社区,要使校园网内的各种虚拟社区能够吸引并留住学生,社区版块的设计和讨论话题必须紧紧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大学生感兴趣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制定和完善虚拟社区的管理规定等制度,让大学生知道网上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是不道德的。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发展,主动使用新媒体手段,如QQ群、博客、微信等开展工作。建立专门的QQ群,让学生工作管理者拥有自己的沟通交流平台,博客较传统教育方式在思想导向、思想交流和渗透覆盖等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要通过阅读博客,及时捕捉到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动机;微信是一款新型的社交软件,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选拔培养一支专兼职微信信息员队伍,对微信群的日常运行、安全保障、信息发布审核等实施监管,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取利驱弊的目的。

(二)科学引导,主动防御

为了增强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引导,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法治及社会规章制度建设,增强法制化观念,提高守信规范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减少网上道德失范,提高自律性。一是科学引导,提高大学生网上识别能力。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注意工作的语气和方法,对于虚拟群体中的不健康、错误和反面的发言不宜简单地删除了事,对经常发表不当言论的学生账号随便封杀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用道理说服人,善于和群体成员沟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校园网社区可以定期邀请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在网上就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权威的力量对大学生虚拟群体成员进行思想认识引导。二是构筑防线,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包括对网络的认识、网络使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网络心理调适等,低年级就应启动网络素质教育计划,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习和研究服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循网络应用规划,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研究大学生网民的思维、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回归现实,健康成长。

(三)精心谋划,强化监管

研究虚拟群体的最终目的在于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大学生,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生活在虚拟群体中的大学生回到现实中来,使其在现实中健康成长而不是沉湎于虚拟时空中不能自拔。一是通过精心安排虚拟群体的活动,有意识地让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空间中,巧妙地使虚拟生活蕴含现实生活的意义。与此同时,要指导现实校园中的社团有目的地在网上主动构建相应的虚拟组织,进行更加深入、宽泛的交流,增强思想认识的一致性和凝聚力。二是建立网上预警机制和网上评论员队伍。建立校园预警机制,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即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同时,还要逐步建立由学校领导、普通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党员组成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公布事实,说明道理,有理有节地形成网上舆论,营造校园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大攻势。三是强化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对一些色情、淫秽、暴力、迷信的内容予以坚决剔除,对一些不健康或不文明的信息和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通过制定日常和网上组织管理条例,加强制度、纪律教育,使其明白在群体组织中的权力与义务,以及允许做和禁止做某些事情的道理;摸清那些有不良上网习惯同学的动向,细致耐心地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注重发挥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积极作用,提升正价值,弘扬正能量,以榜样的力量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02-03.

[2]曹银忠.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解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 (4): 107-112.

[3] 伍志燕. 学生网民群体的形成、类型、特征与教育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247-249.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网民群体大学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大学生之歌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