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生态保护发展区科学选择山地产业

2015-07-08谭腊梅

重庆行政 2015年3期
关键词:旅游生态发展

谭腊梅

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其中,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共6个区县,约198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80万。全委会明确该区域重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经济,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这就要求各区县要重新调整经济结构,重新规划产业布局。如何根据生态保护发展要求科学选择山地产业,充分挖掘山地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和潜力,做到保护与发展双赢,做到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是渝东南“一区五县”目前研讨的重大课题,笔者也对此做了大量调研,并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保护发展区定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生态保护发展区对渝东南“一区五县”的定位科学合理,渝东南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也是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重庆市委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一)生态保护发展区“一区五县”的机遇前所未有。重庆市委要求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对此,重庆市委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是给予了充分的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生态保护发展区要依托特色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产业、特色效益农业。二是给予了优厚的财政政策。市上将加大生态财力补偿;按最高比例分配区县各项补助;保持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逐年增长,确保渝东南人均财力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给予了可行的人口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充分就业,鼓励市民分梯次转移,逐年降低常住人口,力争经济集约与人口集聚逐渐趋于平衡,2020年左右常住人口力争从2012年的1108万减少到900万以下。四是制定了合理的考核指标。对生态保护发展区实行考核时,经济发展22分,城乡收入10分,科教文卫16分,城乡建设26分,生态环保26分。科学合理的定位以及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均是渝东南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大好时机,为渝东南人民实现“生态梦”提供了保障、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生态保护发展区“一区五县”面临的挑战不容轻视。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既要突出生态保护功能,保障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突出修复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产品功能,加强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治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又要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清洁能源、页岩气开发及利用、轻纺食品、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等,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既要以发展为先,在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又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针对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和敏感的特点,强调减少人为扰动,突出减人减载,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肩负起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这对于渝东南“一区五县”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

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一区五县”均将“生态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生态资源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和立县的基础。以石柱县为例分析目前生态产业现状:石柱县幅员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242个村(社区),总人口54.8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3%,林木覆盖率达68%,黄水大风堡原始森林、千野草场分别被评为“重庆最美森林”和“重庆最美草地”,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境内蕴藏有煤、铅锌、硅、天然气等20多种矿产资源,是“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长毛兔第一大县和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

1.农业产业占主导地位。石柱县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实现辣椒、黄连、兔子3个主导产业和烤烟、莼菜、冷水鱼等特色高效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在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上,石柱辣椒、黄连、莼菜榜上有名。2014年,全县粮食产量26.01万吨,粮食产值6.16亿元,生猪产值6.25亿元,蔬菜产值3.18亿元,实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2.林业产业建起绿色银行。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推进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截至日前,该县已建成林业产业基地达100万亩,其中以马尾松、柳杉、桤木、红椿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5万亩;以干果、笋竹、花椒等为主的森林食品原料林基地20万亩;以黄连、杜仲、黄柏、佛手等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基地20万亩;以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旅游基地15万亩。并以此优势资源为依托,已初步形成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四大林业支柱产业。2014年,全县林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25.06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收入2510元,有效促进了林农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渝东南“一区五县”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严重制约着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的前进步伐。以石柱县为例,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农业生产发展瓶颈难解。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设施单一,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无法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二是农业科技力量分散,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技能不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加剧了农业现代化与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的矛盾。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数量虽多,但规模小实力弱,现代管理水平不高,与农户互利互惠运行机制不完善,带动能力弱。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未能协调统一。多年来,该县发展在一定层面上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发展过程中未能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在审批项目和建设规划时,未将林地林木审批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致使众多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非法征占用林地和乱砍滥伐严重。2014年,石柱县森林公安调查处理林政案件达277件,处理违法人员达339人,新立森林刑事案件16件,移送起诉25人。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在加大。

3.林业产业和森林经营粗放。森林经营主要是掠夺式经营,对森林只重视采伐利用,未重视育林,森林抚育和改造未能很好的落实到森林经营中;林业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差。

三、生态保护发展区科学选择山地产业的对策建议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中“生态保护”是首要任务,我们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经济,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最终实现“国家要生态,社会要效益,农民要致富”。“一区五县”最好是既有“抱团”发展,也要“错位”发展,不盲目跟风。以石柱县为例,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各地气候、土壤的不同,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限制有环境污染的部分养殖业。

(一)科学编制生态发展规划。各区县都应编制环境友好型生态发展规划,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可组建专家团队,抽出一定经费,搞好科学规划。如:聘请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农委、市林业局以及市委党校、西南大学等专家教授,组建强大的专家团队,集中力量集思广益,分别对各项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科学编制生态保护发展规划。二是修订和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使其与生态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和统一;三是科学编制好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农业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民生保障等系列规划。

(二)科学分析各地土壤资源。各区县都要引进和利用好农业科技人才,科学分析土壤,根据土壤特性科学选择产业。如石柱县耕地面积5万余公顷,其中田2.1万公顷,旱地面积为2.9万余公顷。全县农业土壤以微酸性和酸性土壤居多,土壤PH平均为6.4,其中水田PH平均为6.2,旱地6.5;水田旱地变化总体趋势是水田略有减少、旱地略有增加,其原因是灌溉条件差、劳动力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部分水田不种水稻,变为旱地种植旱粮作物、经济作物等。西沱、沿溪、王场、黎场、三河、下路等乡镇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质地以重壤、中壤为主,灌溉条件好,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最高;而分布在七曜山脉的背斜地带和方斗山的山中上部地区和山区的乡镇,耕地成土母质主要为遂宁组、沙溪庙组、新田沟组、二叠系组的砂泥岩,坡耕地比重大,土层浅薄,质地偏粘或者砂,灌溉条件较差,有机质比较低。各乡镇应该根据本地土壤、岩质、水质等的酸碱度、有机成分、微量元素的不同,科学选择经济作物,确保生态、高产、高收。

(三)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旅游业。依托绿色生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三大优势,围绕发展民俗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的主题定位,以渝东南地区主体功能产业定位为契机,以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为抓手,深入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比如,石柱县应着力挖掘和利用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旅游资源,围绕“原生态、大自然”的发展取向,按照建设“5A级景区之精品、休闲旅游之首选、星级服务之窗口”的要求,以重点旅游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大风堡、千野草场、万寿山等景区景点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积极发展以冷水八龙村为龙头的乡村旅游,构建具有自然奇观与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经济环线,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延伸融合,着力实施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经济强县。

一是重点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围绕“一园、一场、一街、一人”核心旅游资源,按照“一心三带八区”总体发展布局,以“大黄水”旅游为核心,积极开发以秦良玉历史文化为灵魂的龙河休闲旅游带、以西沱古镇文化为主题的沿江旅游带和以特色农业、土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带,突出抓好重庆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大风堡—太阳湖5A景区、千野草场生态旅游4A景区、中国悦崃土家山寨文化旅游区4A景区、中国黄水懒人山谷旅游区、冷水雪原温泉度假区、西沱古镇文物保护与旅游综合开发、银杏堂宗教文化旅游区、冷水莼菜田园乡村旅游区、三教寺—万寿寨秦良玉历史文化旅游区、冷水陶然古镇、龙骨寨旅游区等旅游重大项目,打造核心旅游产品。

二是积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依托“四高一铁一港”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完成“八大精品旅游景区”骨干公路改造升级,加快景区停车场建设,开通主要景区景点旅游班线,形成以“大黄水”为中心的旅游环线,建成“1小时黄水、20分钟景区”。全面建成重医大附属黄水康复医院、黄水生态休闲运动场、黄水四季滑雪场、旅游通用机场等。强力推进四星级以上酒店建设,支持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商务酒店和汽车营地,规范发展家庭宾馆等。

(四)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农业。渝东南“一区五县”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土地上做文章,农民增收主要是粮油生产和特色农业产业,所以土地利用是区域发展的物质载体。要根据区域功能及时调整用地空间和开发强度,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及生态用地,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例如石柱县,在稳定发展粮食作物的同时,可紧紧围绕辣椒、黄连、长毛兔等特色经济产业,规范土地流转,创新“三权”抵押贷款,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激发农村改革活力。

一是发展黄连、佛手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黄连要散户种植,佛手需规模种植。石柱黄连已于2004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GAP认证,有清热解毒、泻火消炎、降压、利胆、抗病毒,治呕吐、牙痛等多种药用功效,它是“大山的馈赠,土家的骄傲”。继续完善国家黄连GAP示范基地和黄连交易市场。黄连是寒性作物,适宜在海拔较高的冷水镇、沙子镇、马武镇、龙潭乡、枫木乡等乡镇发展黄连生产,但是种植黄连不能大片毁林,提倡边角种植,零星种植,更提倡林下种植黄连,不毁林,不搭棚,既保护生态,又种连增收。大力推广发展佛手等中药材林木经济,佛手需先种树,三五年后树木成林挂果,既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又收获药材。

二是发展长毛兔、肉兔产业。养兔适合散户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石柱长毛兔、肉兔在农业经济中独树一帜,用土地种草养兔,既绿化环境,又增加收入。兔业的发展,又带动相关的饲料加工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新途径。所以,政府加大支持养兔事业力度,增加养兔规模,培育养殖大户。同时加强对兔农的技术指导和疫病的防治力度,规范兔毛市场,确保兔农的兔毛卖得出去,买卖公平。

三是集约发展中蜂品牌产业。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养蜂就要种花种树,扩展了林地面积,蜜蜂采集花粉又特别有利于植物授粉,蜜蜂所酿造的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所以,养蜂既能绿化美化环境,又能增收致富。要集约发展中蜂产业,可在整个武陵山临近区县连片养殖,共同发展,互帮互促。同时必须诚信经营蜂蜜市场,专人检验蜂蜜质量,做成品牌,注册商标,把高质量高浓度的石柱蜂蜜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四是以家庭农场形势规模发展辣椒、莼菜产业。石柱的土壤、气候、水质适合种植辣椒、莼菜,目前也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今后可继续流转土地,鼓励组建家庭农场,扩大规模种植,同时,将辣椒、莼菜的加工、销售等做得更具规模、更有品位。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在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把保护放在生态建设突出位置,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在发展上突出保护理念。对此,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选择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开发、提高发展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旅游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