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2015-07-08覃国萍禹文龙管建慧
覃国萍 禹文龙 管建慧
摘 要 从“需求和就业导向”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专业设置模式、课程框架体系、培养途径与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组织体系、职业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价方面进行分析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需求与就业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03-02
Research of Higher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Demand and Employment Oriented Perspective//TAN Guoping,
YU Wenlong, GUAN Jianhui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and explai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from demand and employment oriented perspective, especially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theory significance, professional setting mode, curriculum framework, training method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pattern, teaching oper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demand and employment oriented; vocational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1-2]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快速的规模发展,随之自2000年以后也逐步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005年以来成为热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或中间环节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桥梁。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到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好的教育思想无法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就其作用与性质而言,恰好处于这样一个中间地带,是教育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中介桥梁。职业教育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等好的理念与途径,如何把这些好的思想和理念通过研究设计成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范式,使得得以贯彻落实,就显得至关重要。
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准确把握当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特征,在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等观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平台上进行整体思索。密切结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环境、条件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一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有效落实手段和途径,对最终形成一种贯通、激活、优化培养全过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范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科学、规范的范式,为具体专业在此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各自专业特点,通过创新与变形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这既是高职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兼有活化理论与深化实践两种价值。
2 基于需求与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改革[3-4]
高职专业设置在遵循适应需求、量力而行、科学规范、高效与特色相结合、稳定与动态相结合(长短并举、宽窄并存、就近发生、适时增减)、保证重点的原则基础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面向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强调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行业依托是设置高职专业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和可行性条件,选好依托行业,落实依托的责任、义务,即是完成专业成功设置的一半。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变更周期缩短,也使职业岗位的知能内涵和技术含量更加丰富,社会职业分工出现明显的综合化趋势。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拓宽专业宽度的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变革趋势是宽化专业口径”。当今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研究设计“因需培养”。
所以,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建立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对入职门槛低的通用性专业,以宽口径、多领域为主设置专业;对入职门槛高的技术性专业,按照窄专业、集群化设置专业。根据学生具体就业意向,逐步定位,分流按照专门化培养。
3 基于选择性与柔性的课程框架体系的重构
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职教育新理念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实施,课程设置与职业定位有偏差,课程体系存在脱节现象,缺乏系统性,教学体系没有突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生技能技巧不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不够。基于需求与就业导向对高职课程体系提出的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为基础、以岗位为依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基本要求,重构高职课程框架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针对岗位工作来开设课程。
课程框架构造形态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研究设计职业技能教育平台、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平台、体育技能与素质拓展训练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素质教育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构建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技术学习领域+职业拓展学习领域+综合素质学习领域”构成的开放、动态、柔性课程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界定各课程的内涵和功能,合理分配课程的学期与学分。
4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途径与知识发展方式改革
培养途径和知识发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培养途径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以项目课程、任务驱动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与毕业岗位对接。研究设计“积极鼓励、形式多样、操作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知识发展方式上,要形成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要根据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要求开设以综合型内容为主的课程,课程主要以项目或工作过程来引导,以任务来驱动,在知识获取方式上强化“做中学”的行动导向。
5 基于需求和就业导向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改革
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运行机制僵化,不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就业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从个体来看,高职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到学习需求和就业需求又都是个性化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同时,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将重点放在行业与企业需要上,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比较少。人才培养方案依然坚持的是“学校计划导向”,而并非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导,这就造成不管学生是否希望学习,他们不能进行自主选择,没有进行重新选择与调整的机会。除此之外,因为很多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并不高,直接造成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下降,学习状况与学习质量普遍较低,最终无法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这些反映出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组织机制未进行创新。所以,导致高职教育的教学制度与管理弹性不足,人才培养方案过于死板,培养规格不具备多样化特点,无法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
所以教学运行机制改革是研究设计“按需培养、依学设课”,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的动态、灵活、开放、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同时要满足“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的要求。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就业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6 基于就业教育和面向人人教育的职业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价改革
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应该是面向人人、服务社会,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满意就业的教育,而不是筛选淘汰。因此,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改革评价指标与考试方式,要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准则,围绕学生“就业能力”建立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立体的多层次评价标准体系,取消留降级,允许学分置换,实行弹性学制,实施过程考核为主的评价。
7 结束语
基于需求与就业导向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但是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建立完善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构建起以满足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无缝链接”,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齐武福,李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5-19.
[2]刘红燕,汪治.从就业质量状况论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3(7):11-16.
[3]方晓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王兴凤.基于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