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视角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2015-07-08张利红梁英波刘洁辉
◆张利红 梁英波 刘洁辉
作者:张利红,周口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从事信号处理和教师教育研究;梁英波,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刘洁辉,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从事德育和教师教育研究(466001)。
1 前言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地方中小学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重要基础。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教师教育专业人才拥有扎实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水平的坚实基础,也是提升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质量的关键点。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对基础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十分必要,是教师培养的重点和难点[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所以,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强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为切入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构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 传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高校一直以“合格”的中等教育师资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目标,而且这种“合格”的标准仅仅依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来鉴定。显然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学历合格”,并不意味着毕业后可以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这种低标准的目标设定,降低了高师培养目标的标准,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不利于毕业生尽快入职,不利于毕业生适应基础教育教学。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 很多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的比重过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过低,造成一头重一头轻。其主要表现在:在课程开设上,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较多,实验课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暑期实践等学时学分设置过少;在课程效果的检查上,重视理论课的听课、作业批改情况,对实验课程、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的检查力度不够。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理论教学重视程度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要求较低,造成学生在实践环节学习的知识较少,没有达到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不足传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师应用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集中在临近毕业学期,往往流于形式,实效较差。由于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实习生在进入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实践动手能力差。
以上这些致使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特有的素质和能力。21世纪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仅应精通自己的学科,而且应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课堂管理、教学反思、人际交往与合作等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本文重点探讨周口师范学院实践导向视角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3 实践导向视角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周口师范学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立了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确定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师资人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3]。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 人才培养内容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根据学生对学段和学科选择的需要,开设教师教育专业的选修课[4],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周口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周口师范学院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教师教育专业职前培养的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相结合的课程模块,重点开发教育心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后的专业发展需要,设置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践问题、提炼教育经验和教育科学研究等实践课程模块,促进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资源多样化、科学化,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由教师专业知识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教育拓展课程构成[5]。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厚重的专业基础,而且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其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教学的质量,培养有能力、有知识、有素养的合格师资人才。
加强教育实践力度,构建全程化的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实践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教育见习、教学技能比赛、实习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全程化的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
1)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提高活动。对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一方面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自我提高,另一方面举办各类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范围。其中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包括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等活动,各种比赛的目的是提高训练实效。通过模拟课堂、课堂观察、观摩教学、优质课赏析等形式和以“教师教育训练中心”的“微格教室”“心理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技能训练。
2)提高实习实效,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战能力。首先,对学生实习高度重视,结合学校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科,和实习学校进行沟通联系,确定每个实习学校的学生规模和学生学科专业,以及到实习学校进行走访,查看学生的实习条件(住宿条件、伙食条件、办公条件),并和实习学校共建以提高学生的实习条件。其次,加强对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管,选拔师德高、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教师对每个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管,重点指导学生怎么备课,怎样上好课、站稳讲台,怎样批改作业,怎样和中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实习学生的安全负责。最后,加强实习后的总结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来年的实习工作打好基础。
周口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多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的时间为一学期,这样学生可以安心实习,不用和毕业论文搅和在一起;而在寒假和下一学期的毕业论文时,可以和实习结合,针对实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的提升,以便将来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教师。
[1]李发荣.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8):137-139.
[2]刘力,吴靖.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79-82.
[3]邓银城,陈友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2,32(4):96-100.
[4]邓银城,陈友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2,32(4):96-100.
[5]刘洁辉.基于实践导向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4(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