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动画制片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方式刍议

2015-07-08金银辉李飒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动画专业

金银辉 李飒

摘 要 从动画教育角度,探索培养动画制片人才的可行性方法。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天津市高校中动画专业的一些师生展开调研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各高校动画制片人才培养现状存在很大问题,动画制片人才培养道路亟待各个方面力量的支持。

关键词 动画专业;制片管理人才;复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71-02

1 动画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说,据2011年统计,目前开设动漫专业的高校数量(公立本科高校)已达700余所,而开办与动画专业相关的院系的大学更是达到1800多所,再加上众多培训机构与动画企业常年开设的职业技术班,中国动画教育规模应该足以满足动画产业的需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数量庞大的毕业生找不到动画产业的合适岗位;另一方面,动画企业“人荒”严重。深入了解动画教育学校中的专业设置可以发现:动画教育专业设置集中在制作环节,而培养动画策划、创意、编剧、制片管理、营销推广、版权代理、衍生产品开发等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的专业缺失,使得动画教育与动画企业互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尤其是精英制片管理人才的完善培养几乎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1]。

在造成动画产业困境的诸多因素中,制片管理的不足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管理模式单一,产业链断裂”需要优秀的具有高瞻性的制片人来进行丰满和连接;“低龄化、缺少融合传统文化于动画作品的意识”等中国式动画思维需要既能够在技术层面进行统筹与安排,又能在创意、深层内涵等方面进行提点的核心人物;“人才培养跟实际需求脱节”更是直接反映了制片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所以对于处于动画学习中的求索者而言,探索出一个完善的制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帮助中国动画走出现在的艰难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动画制片管理人才的培养及应对方案

培养复合能力 一个合格的制片管理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复合能力既包括动画制作技术,也包括策划、创意、营销、管理、衍生品研发、品牌意识与推广和金融等多方面能力。然而事实是现有动画专业中动画制作技术的培养不达标,复合能力培养几近空白。

教学内容方面,普遍课程设置都是第一年先进行素描、水彩等绘画基础的学习,第二年加入基本的如平面、3D的知识,最后自主完成一个作品。动画专业这个新兴专业的培养内容几乎就是“美术”加上“计算机”的糅合。而且,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绝大多数对于动画制作、营销的整套流程都不甚熟悉,对于企业的人员需求、技术要求不甚清楚。动画专业培养了过剩的技术水平不达标的“技术员”,而企业缺口严重的动画编剧、影视剪辑、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品牌推广、文化传承的问题依旧严峻 [2]。

动画制片人才属于创新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对于这种人才可以称之为“创新性复合型经营人才”。李飒(2014)提到“创新性复合型经营人才”的最低标准,认为不可能找到大量的能够将上述标准都汇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3]。但是要积极努力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重视综合素养 在各学校的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一般仅有动画制作专业与课程,而没有动画编导、动画营销、动画衍生品设计与推广、动画创意与策划等专业或课程。因为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编剧、导演、制片管理在影视学院已经设置,营销、金融等又属于商学院或经济学院的专业。其实,这就是动画教育中一个最大的误区,即认为动画学科不需要与其他学科有交叉。事实上,动画作为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型产业,涉及多个专业,同时又是完整的独立存在的体系。这种认识误区造成许多遗憾。比如许多国产动画作品如《秦时明月》《黑猫警长》等就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动画营销与推广,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商业回报。

在动画制片人管理方面,学校应该给予学生多科学习的机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一些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班级,是在本专业基础之上增加管理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将本专业课程和管理专业课程集合在一起;又在注重培养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的能力,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拓展训练,让学生将管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与实际结合 探索与企业接轨的实践教学新途径,比如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办学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分析动画市场,分析地域的动画产业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确立适应市场的教学内容。将实际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加入制片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之中,将整个动画产业拧成一股绳,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断节[4]。

给学生更多机会去模拟实战,比如参加国内外重要的比赛,承接企业项目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乏与书本知识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教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化成自己的能力。校企合作或者工作室的形式对于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作用显著,使学生在比赛和实际的锻炼中将书本知识和操作实际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补充。

依需分层培养 现在开设动画专业的许多学校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传统强项并不相同,有的擅长美术,有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扎实,有的创意氛围浓厚,有的商科发展历史悠久、商业嗅觉灵敏。拥有不同的优势,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美术功底深厚就着重培养动漫美术人才,电子媒体技术突出就在软件更新和技术跟进中下功夫,创意多、文字功底好就培养动画编剧人才,商业嗅觉敏锐就在营销与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中增设学科……这样充分利用自己长处,既能将优势最大化,又能给本来就擅长或者兴趣不同的学生一个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这样务实的培养中都应该增加同一门课程,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专业分得越细致,就越需要各个部分的人能够更好地在团队中合作。

制片人管理整个动画产出过程中的全部工作,那就必然要求担任制片管理工作的人能够一专多长,所以根据兴趣与专长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很重要。

提高师资水平 高校设立长远的师资建设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构建吸收、培养和稳定人才的一套完善体制。笔者了解到现在一些学校的动画师资来源主要有:1)参加过动画或者游戏制作的相关从业人员;2)早期动画专业的毕业生;3)其他相关专业后期转行。只有第一种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经验,对于动画这种实际操作要求高的专业来说,教师的操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用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来推动师资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以提高教学能力为原则,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要有一个较高并且统一的规范:教师学术水平要尽快适应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包括电影、游戏、新媒体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在内的新技术的学习[5],增强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科研、教学和创作能力。

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工作室制。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学生参加学校本专业的工作室,这些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公司前来招聘,这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一些动画片的制作,明白动画片整个的制作流程,能够很快适应公司的各种要求,所以成为“抢手货”。

一般对于动画类的专业,会有一些动画工作室,对于想要进入工作室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会主动找老师聊一聊自己的想法,老师一般也会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学生可以得到许多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一般工作室都会有动画制片人这个职位,现在从学生中看到一些想要做制片管理人的那一部分群体。

工作室是动画制片人管理的第一个组织,他们在这里学习了本专业的课程,了解了动画制作的整个流程,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

要想提高制片人的综合素养,就要结合动画专业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效果而不是教学形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人才培养和发掘上积极探索。

3 总结

当前,我国的动画产业缺乏制片管理精英人才[6],很需要一批集动漫市场营销、贸易、金融等于一身的综合管理者,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制片精英人才,动画品牌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动画产业才能振兴发展。解决动画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制片管理人才,重视综合学科知识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依据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并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方式,在制片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当然,制片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希望政府、学校和热爱动画事业的年轻人能够相互扶持,为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盘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周坤明.中国动画专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出路[J].艺术与设计,2010(4):155-157.

[3]李飒.文化产业园的人才资源战略[J].未来与发展,

2014(11).

[4]钱华欣.我国动漫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N].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

[5]杜翠云.试论高校本科动画教育改革[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王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精英人才的培养[J].艺术与设计,2011(8).

猜你喜欢

动画专业
构建“实践创新、校企联合”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设计及教育现状的思考
浅谈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
PBL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动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论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分组教学法的运用
基于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动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应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图形动画设计与制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