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淑兰剪纸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转译
2015-07-08张洁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西安710021
⊙张洁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西安710021]
库淑兰剪纸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转译
⊙张洁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西安710021]
“转译”的意思为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本文所提到“人物”形象的转译则是库淑兰从传统彩贴剪纸表达“人物”的语言向自创的拼色剪纸表达的转译。库淑兰的这种转译既从形式上做了变化,同时也从深层次的精神方面有所触及。本文就单从库淑兰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入手,尝试深入到库淑兰的生活和情感方面探求库淑兰剪纸语言转变的轨迹。
库淑兰剪纸人物剪花娘娘转译
剪纸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艺术之一,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多色剪纸两大类,多色剪纸即我们所说的“彩色剪纸”。现在中国民间彩色剪纸还保留着许多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很多已濒临灭绝,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彩色剪纸的材料、题材、风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陕西库淑兰的“彩贴剪纸”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彩色剪纸形式,它以其古朴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美的追求与渴望,从题材、色彩到艺术的形式表现,把中国剪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着重分析库淑兰彩贴剪纸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的转译过程来了解库淑兰彩贴剪纸的艺术语言,为现代彩色剪纸的发展提供有意的启示。
一、1985年前库淑兰剪纸艺术中“人物”的形象
库淑兰的剪纸创作大致可以以1985年为界,分为明显的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大约从1980年至1984年)的作品主要以反映乡村生活、向往童年情趣的作品居多,当她接触到彩色纸张以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依照传统纹样,熏、钉、刻那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琴棋书画、八宝如意等,而是勾起了她对美的追求、憧憬与向往,勾起了她埋藏在心底的童年时代的回忆。
(一)从内容上说,“人物”是整幅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图1、图2、图3三幅图所要表达的情感来看,都是以作品的整体构成效果为主,勾画的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景,不突出刻画某一人物,但又离不开人物。比如图1《喂猪》,女主人色彩明亮秀丽,眉眼的大小占满脸的一大半,比较重视头饰。从构图和用色上,可以看出整个画面要表达的是库淑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颜色以五行色为主
从人物的色彩来看,运用传统的单色和彩色,以民间传统的五行色系为主体。在颜色的使用上不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而是自由搭配以求画面和谐。如图1,把人物的鼻子剪成红色,图2把女人的手剪成和衣服一样的红色,这样就可以在形与色的创造上,置于自由随意的艺术境地。
(三)人物造型写实而独特
库淑兰作品中的大部分形象是她多年的剪纸经验加上自己的亲身感受而创作的形象,那些常见于传统剪纸题材中的龙虎熊豹她没见过,不剪;琴棋书画、八宝如意她不熟悉,不剪;她喜欢看戏,但只看花花绿绿的热闹,不求甚解,所以传统戏曲人物剪纸也同她无缘。因此,以上三幅图,从人物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衣着、发型、发饰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装饰,形成了不脱离传统剪纸的形式,又带有自己特点的独特形象。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二、库淑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转译
(一)库淑兰作品中“人物”形象转译的原因
1.虐待下生存,艰难中持家库淑兰17岁就被婆家迎走了,作为首房媳妇,她的婚姻并不如意,其中更多的是公婆的“严加管教”和丈夫的“虐待”。在浓厚的封建世俗教化中,乡风习俗了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了顽固的观念,诸如“打到的婆娘,揉到的面”等如同被人遵奉的信条一样,“我跟上老汉没好好活过一天,一辈子把打挨扎啦”,这就是库淑兰对自己和丈夫一辈子婚姻生活的总结。尽管如此,她仍艰难持家,同时也没有停止自己对剪纸艺术的追求。
2.库淑兰对剪纸艺术的痴迷库淑兰在剪纸创作过程中,保持着过人的专注力,微张着嘴,双目注视,下牙床随着剪刀的节奏一启一合地鼓着心劲儿,因为只有此刻她才没有了大户人家的清规戒律来约束自己,才真正体味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3.库淑兰对神灵的信仰库淑兰的母亲吃斋向佛,这一直影响着库淑兰,小时候库淑兰上学的学校不远处有一个城隍庙,那里是她的最爱。城隍庙里摆放着雕刻精细的神像,庙里的彩绘壁画栩栩如生,这里的一切让她心生敬畏,也给她的剪纸创作带来灵感。
4.1985年的意外事故1985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库淑兰在回家的路上不慎从自己家门不远约五米多深的沟畔掉了下去,整整昏迷了四十多天,之后她竟奇迹般的清醒过来,这一刻她似乎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库淑兰,她用过去熟悉的歌唱方式向人们宣布:她是神灵派来救苦救难的剪花娘子,仿佛得到了神旨一样,使她能于这漫长的沉落中一跃而克服许久以来一直无法超越的那种人情世故的障碍。
(二)库淑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转译体现
1.剪纸风格不拘泥于任何固有的形式库淑兰婚后饱受折磨,有言不能发,而她一生最爱的就是剪纸。自1985年那次劫难后,她灵感爆发,把自己看作是神灵,带着自己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进行大胆创作,库淑兰剪心中所想,不再拘泥于任何固有的形式。所有作品都不打草稿,信手剪来,再加以装饰(如图4),库淑兰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三分铰七分打扮,所有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例如库淑兰剪的剪花娘子(如图5)。“剪花娘子”的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库淑兰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使自己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
2.造型上,以“剪花娘子”为主题自1985年后,除应酬性的作品外,库淑兰绝大部分的造型都是她自己的化身——“剪花娘子”。而在塑造剪花娘子的造型上,不再是以往那种写实的风格,库淑兰采用适度夸张、变形的手法,并带有神话色彩,她在里面的基本构架为天地人,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组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方式。剪花娘子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共同点是都有着华美鲜艳的头饰和服饰,并坐于莲花之上,处三角形屋顶的庙堂之中,经常手握一把剪刀,像观音又像仙女(如图6)。每一个剪花娘子的形象都给人雍容华贵、端庄华丽的感觉,这不仅突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更表达了库淑兰本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3.注重装饰、色彩更加丰富库淑兰这一时期的作品色彩运用更加丰富,颜色对比强烈,从对比色到临近色无所不用,例如图(7)库淑兰1987年创作的《江娃拉马梅香骑》。在色彩搭配上,无论从人物的服饰还是头饰都比1982年(见图2)的创作更有色彩缤纷、绚丽夺目的震撼视觉效果,会使整个画面更加有内容。在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增添了很多互补色的运用,例如浅蓝色的叶子配桔色的花,红色的衣服上点缀着绿色的花。这些醒目的互补色的运用,是库淑兰在表现人物转译的体现,如图8,渐变套色是库淑兰自创的新的剪纸技法,如图9,剪花娘子的披肩采用冷暖分明的渐变套色,暖色调里的红色,通过深红、朱红、大红和粉红到白等渐变色的使用,营造了色彩的层次。原中国美术馆研究院李寸松先生称赞其为“繁而不乱,艳而不俗”。库淑兰的这种转译在表现人物上更能突出剪花娘子的高贵、奢华、金碧辉煌。
4.剪纸技法的创新从技法来说,除了传统的剪和刻,她还创新了粘贴、拼贴等手法。如图10的对叠贴、套色贴,这种技法的运用使人物服饰、发饰更加华丽、生动,更能突出库淑兰想要表现的剪花娘子的高贵。库淑兰的每一处花纹做得都非常精细,比如在剪花娘子衣服或头饰上装饰的梅花,一个小小的梅花就需要剪下四个花样经过三次黏贴而成。经点算,库淑兰做图10这样一个“剪花娘子”作品,需要剪贴2670片圆点和花瓣。库淑兰创造的这些新技法增添了画面的厚重感和神秘性,突出了“剪花娘子”的高贵身份。
5.库淑兰剪纸形式的创新——唱词库淑兰剪纸的与众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她自创的唱词上,她几乎给每一幅作品都配有唱词,边剪边唱。如图1的唱词是这样的:“我猪娃比你大强,顿顿要吃到时辰上。”她剪的“剪花娘子”形象,一边剪一边唱“:剪花娘子把言传,爬沟溜渠在外边,叫来童子把花剪,把你名誉往外传。人家剪的琴棋书画、八宝如意,我剪花娘子铰的是红纸绿圈圈。”库淑兰这种边剪边唱的形式,在她的歌词中,也向我们传达着剪花娘子的无限神力,无形中让人们对“剪花娘子”产生敬重崇拜的感情,对她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三、结语
库淑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转译,清晰地展现出库淑兰一生的情感变化。从前面分析中可知道,库淑兰的这种转译是源于自我感情的表达。
以上通过对库淑兰剪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转译分析,总结出以下三方面库淑兰独特的艺术语言。
首先,她打破了以往以描摹为主的传承方式。库淑兰的作品皆是自己在具有一定的剪纸技艺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创新,所有作品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次,通过剪纸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是为了作画而作画,而是把作画当作表达自己的工具,突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使艺术有了生命力。
最后,是在剪纸技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她独创的这种彩贴剪纸技术,植根于传统艺术和古老文化,是对“美”的再现,她的剪纸艺术是库淑兰本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生命的赞歌。她的这种彩贴剪纸技艺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通过库淑兰的作品,我们并不能单纯去评价她的彩贴剪纸技法在表现“人物”上是否比其他形式的更好,但库淑兰通过技法及形式的创新,触及到艺术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时的确难能可贵。
[1]汉声编辑室.剪花娘子库淑兰(上)[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2]汉声编辑室.剪花娘子库淑兰(下)[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3]朱羚玮.库淑兰拼贴剪纸艺术对儿童插画的借鉴[D].西安美术学院,2010.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陕西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J11-02)作者:张洁,陕西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