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探析
2015-07-08左明章雷励华
左明章 雷励华
摘要:教学视频案例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可视化与教师隐性知识外显化的资源,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突破传统课堂实录式的课例视频所存在的时间跨度长、主题不突出、使用不方便等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视频案例资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优势及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微课”建设理念与TPACK知识框架提出了視频案例资源微型化与结构化建设思路,并深入探讨了以课程知识点、教学方法与信息化学科工具为粒度单位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视频案例资源;微课;TPACK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1],是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整体性提升的过程。随着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近年来研究者和管理者们逐渐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与重点聚焦到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教师实践性知识隐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与经验之中,具备情境性、经验性、个体性、缄默性与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实践性知识不能以语言或文字方式加以外显化地表达与传递,而只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并被察觉与意会。因此,仅仅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或知识讲授是难以真正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则在于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包括实践性知识在内的各种隐性知识共享与内化。在教师培训活动中较常采用的优质课现场观摩活动是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但该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组织,成本较高,而且参与观摩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难以大范围、常态化开展。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许多教学事件往往稍纵即逝,现场观摩留给教师体会与反思的时间不足,也会影响到观摩活动的实际培训效果。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是在课堂视频实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师信息化教育资源。视频案例全面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具有情景化、可视化等方面的特征,适合在区域培训、校本研修、个体研修等多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中应用。将视频案例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能够为教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课堂教学情景,能够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具体化与可视化,从而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内化。与此同时,视频案例可以重复观看,教师能够多次、多角度观察教学实施过程,方便教师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从而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正因如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类教师教育机构日益重视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推动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与推广应用。但对教师教育视频资源案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与分析发现,目前所建设和应用的视频案例资源基本上都属于课堂实录形式的课例视频。这种以单节课时(约45分钟左右)为单位的课堂实录或课例视频,其粒度单位过大,在实际应用中会造成使用者难以精确定位到所需的知识点、很难长时间保持兴趣与关注等问题[2]。同时,课例视频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课堂实录,一般情况下都不是专门为教师教育而设计,其过程过于繁复且针对性不强,也将对课例视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带来较大的限制。显然,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需要突破以课例视频录制为主要方式的局面。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思路,提高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绩效,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视频案例资源建设
(一)视频案例资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的优势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班模式”仍然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短期内向参训教师传授大量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与经验,但这是一种“白上而下”的发展模式,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精心的组织与规划,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在培训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比较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容易导致工学矛盾。另外,这种发展模式内容上过分强调理论传授而忽视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反思,方式上过分依赖理论知识讲解而忽视教师自主参与多元互动[3],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得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佳,培训难以取得实效。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环境、手段、途径、方式与方法。基于这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用视频案例开展校本培训、网络研修与自主研修正在成为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重要补充。将视频案例作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技术手段,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频案例捕捉了大量的课堂或活动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教学事件的模糊性与复杂性,能够为广大职前教师或在职教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课堂教学情景;第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其情境性、内隐性、个体性等特征决定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不能仅仅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方式[4]。而视频案例客观描述了特定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过程,能够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具体化与可视化,基于视频案例的学习、研究与反思,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第三,教师隐性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说。要使其显现化,并有意识地为广大参训教师所阐释,就必须要再现教学过程与情境,而视频案例是再现这种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能够将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第四,视频案例通过视听相结合方式对参训教师形成全方位、多感官刺激,有利于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第五,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调案例分析、观摩讨论等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参训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视频案例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将视频案例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实践性知识可视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对视频案例资源的需求
以单节课时为单位的课堂实录通过多机位、多角度与多景别的拍摄,真实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再现课堂教学情境。但这类视频案例的时间跨度太长,容易使教师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既不愿意长时间观看课堂视频,更不愿意通过反复观看进行研习。而且这类视频案例的教学内容无法分解,教师不能快速、精准定位所需要的教学环节片段。另外,由于完整记录课堂教学中的所有信息,视频的主题不突出,针对性也不强。随着智能手机、PAD等手持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移动学习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课堂实录由于时间长、数据量大而难以用于移动学习。因此,在教师教育不断深化与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认识:从粒度单位来看,教学视频片段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存储容量不宜过大,以方便教师对视频案例资源的获取、传输、存储以及在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等)上使用,以满足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碎片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资源组成来看,除了教学视频片段以外,视频案例资源还应该包含教学设计、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素材、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反馈等相关内容,以有效引发教师个体经验的交流与碰撞,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进化提供全面支持;从资源结构来看,视频案例必须要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源系列,以产生资源聚集的规模化效益,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与持续性需求;从主题内容来看,视频案例的主题或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能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问题,能够揭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以及策略所依据的教育原理,并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另外,视频案例资源还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示范性。启发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帮助参训教师理解案例所表征的原理性知识或领悟案例所呈现的策略性知识,并将所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迁移到其教学实践当中,以使教师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示范性主要表现在参训教师能够从案例所呈现的教学活动示范中获得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模式与教学风格。
三、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思路
(一)基于“微课”建设理念实现视频案例资源微型化建设
传统的视频案例资源大多是以单节课时为单位开发,资源的粒度单位过大,资源的主题与特色不够突出,不方便教师使用,难以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合理设置粒度单位以实现视频案例资源微型化建设。关于如何合理设置视频案例资源度单位问题,目前国内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但这些研究通常把视频案例看作一种生成性的教师教育资源,特别强调基于课堂实录的视频案例建设思路,即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视频切片工具,以课程知识点、教学活动环节等为颗粒单位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处理。基于这种思路建设的视频案例由于没有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缺少结构上的完整性与形式上的完美性。视频案例是一种面向教师教育的信息资源,在内涵特征上与面向教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耦合性。而“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态,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等特征[5]。因此“微课”建设理念对视频案例资源微型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适切性与启发性,即视频案例资源可以借鉴“微课”建设理念实现微型化建设,形成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精悍短小、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独立完整的微型视频案例资源[6]。微型视频案例资源强调以微型化的教学视频片段为载体,相对传统的视频案例资源而言更能符合教师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而且资源容量较小,方便在移动终端上使用。另外,微型视频案例资源还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师的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的反馈及教师或专家的点评等各种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支持性资源或扩展性资源与教学视频片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微型教学视频片段为核心内容的半结构化资源生态环境,能够满足移动学习背景下的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微型化教学视频片段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从视频内容来看,微型化的教学视频片段应该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即应该要体现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课堂导人、激发兴趣、问题讨论与知识迁移等环节;从画面组成来看,微型化的教学视频片段不应该以追求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为目标,而是要强化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等重要环节的画面,弱化课堂教学中诸如板书书写、学生自主学习或反思等长时间出现的单一画面。
(二)基于TPACK知识框架实现视频案例资源结构化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深化的复杂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以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与提高专业能力,进而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自身内在专业结构。以课堂实录方式所形成的课例视频,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案例数量有限,相互之间孤立松散、互不关联,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资源系列,难以惠及所有教师,更难以满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不同阶段对视频案例资源的不同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个主题框架将所有视频案例资源“统整”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模块化组合与主题化关联,以实现视频案例资源结构化建设,形成视频案例系列。TPACK知识框架几乎涵盖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全部要素,既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义涉及学科教学方法,还涉及教育环境中的媒体、设备、工具、软件和资源等[7]。另外,TPACK知识框架批判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与技术知识相互分离的弊端,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知识结构的一次全新定义,为重新定位与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了新视野。因此,视频案例资源的结构化建设可以基于TPACK知识框架来实现,即以TPACK知識框架为组织脉络来实施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工作,形成具有明确层次结构的视频案例资源系列,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与持续性需求。具体来说,就是首先需要对TPACK知识框架具体涉及的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与学科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结构化与层次化分析,分别形成相应的信息技术类别体系、教学方法类别体系与学科知识点体系,最终建成基于TPACK知识框架的视频案例资源分类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该分类结构体系为组织架构,以相应的TPACK知识为主题,实施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工作,形成如图1所示的视频案例资源系列。
由于TPACK知识框架强调技术、学科内容与教学法三者的有效整合,强调教师在掌握系统知识、教学法和技术的同时,侧重于如何让教师掌握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问的动态关系,注重教师对整合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尽管视频案例资源结构化建设强调以TPACK知识框架为组织架构,但也必须体现TPACK知识框架的整合理念。例如,以学科知识点为主题建设的视频案例,只是强调知识点是视频案例的主题,而实际上这类视频案例也同时整合了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相应的信息化学科工具。
四、面向教師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
(一)以课程知识点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
一般而言,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学生参与的学习都是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的。因此,课程知识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具体包括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原理、概念、规则、范例及结论等[8]。而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我们都可以依据学科教师或领域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构建基于知识点的课程划分方案,将课程内容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进行划分,并依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由根节点、叶子节点与非叶子节点组成的树型课程知识点体系结构图。
具体以初中几何课程中关于“圆”的部分知识点划分为例。与“网”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网的基本性质、网的位置关系、圆的计算等等。其中,圆的性质包括圆的对称性、弧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同弧上的网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等;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点与网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网的位置关系;网的计算包括弧长计算、网周长计算与圆面积计算等。依据上述知识点划分,可以构建一个如图2所示的知识点体系树型结构图。该图由三个层级组成。处在第一个层级的节点“网”是根节点,用于表示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处在第二个层级的节点“圆的性质”“与网有关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是非叶子节点。非叶子节点用于表示复合知识点。复合知识点则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复合知识点或原子知识点,即每个复合知识点中的知识由其它复合知识点或原子知识点组成[9];处在第三层级上的其余节点是叶子节点。叶子节点用于表示原子知识点,原子知识点是课程知识结构中不可分解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知识点必须属于某个复合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指的是知识点之间本身存在的跨章节的一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具体包括前导关系、后续关系、父子关系与平行关系等几种关系类型。课程知识点是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以知识点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其目的在于揭示教师是如何针对某一课程知识点开展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组织策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学风格。这种建设策略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分析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从整体上对课程知识进行分类与分解,以将课程知识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并依据知识单元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知识点体系结构图。在此基础之上,以知识点为视频案例资源的主题与内容,以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视频案例资源库的组织结构,开展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工作,以形成如图3所示的视频案例系列,实现视频案例资源库的结构化组织。
以课程知识点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应用对象来看,以课程知识点为粒度单位建设的视频案例资源不但可以满足教师教育对教学资源的切实需求,还可以起到“辅学”作用,即可以在课外帮助学生弥补个别难点知识与重点知识的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独立于任何一本具体的教材,其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各类教材知识,从应用范围来看,以课程知识点为粒度单位建设的视频案例资源不受教材版本限制,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与可移植性。另外,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相对稳定,以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为组织结构建构的视频案例资源库为视频案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扩充提供良好的接口。
(二)以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以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与理念,具体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机统一体[10]。教学方法的归类则是按照一定的归类规则或标准,将各种教学方法归类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对教学方法的归类,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国外较有影响的分类模式有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威斯顿教学方法分类等等。国内较有影响的分类模式有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分类、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等等。其中,李秉德教授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该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1]。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能够反映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相继被提出。因此,本文以李秉德教授所提的分类框架为依据,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归类,具体如表1所示。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证。以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其目的在于阐释教师是如何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正确使用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如何将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由于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征,包括适宜的教学内容、使用的环境条件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等等。因此,以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首先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与理清各种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并以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该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为依据,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归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方法为主题,以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为组织脉络,开展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最终形成如图4所示的基于教学方法的视频案例资源系列。
实施以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看,由于不同学科或相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够适合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来看,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白的使用条件与最适合的应用范围,即各有长处与短处,以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必须注重作为主题的教学方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整体功能。另外,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与特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除了上表所述的各种常规教学方法以外,各学科都具有与学科内容相适应的、能够满足学科教学要求的学科教学方法。例如,生物学科有模型建构法、角色扮演法与模型演示法,地理学科有决策教学法、地图法、区域特征归纳法等等。以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还应当要对各个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类,并注重对具有学科特色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
(三)以信息化学科工具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
所谓信息化学科工具,指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为解决某学科领域内某些问题而专门设计与开发的,能够为学科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提供帮助与支持的计算机软件类工具。信息化学科工具类似于普通计算机应用软件,不同点在于信息化学科工具的设计是针对某一学科的内容与特征,目的是支持学科的信息化教与学,具有很强的学科实用性[2]。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信息化学科工具也随之大量涌现。在这些信息化学科工具中,有些是针对具体某个学科而设计开发的,其适用范围有限,仅限于具体某个学科;而有些则是针对一般的教学与学习规律而设计开发的,其适用范围则较为广泛。因此,信息化学科工具可以依据所适用范围的不同进行归类,具体如表2所示。
相对而言,信息化学科工具具备简单实用、针对性强、与学科结合紧密等方面特征。将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的具体体现。以信息化学科工具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旨在表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正确选择信息化学科工具,如何将信息化学科工具合理地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当中,以形成信息化学科工具典型应用案例,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信息化学科工具种类繁多,功能各有差异,以信息化学科工具为粒度单位建设视频案例资源,首先要从理论上对各种信息化学科工具的技术特征、功能结构与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并从通用类、理科类、文科类与艺术类四个方面对所有信息化学科工具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之上,以具体信息化学科工具的应用为案例主题开展视频案例资源建设,构建如下頁图5所示的基于信息化学科工具的视频案例资源库。
信息化学科工具的设计与开发直指人们的学习过程,并能够功能鲜明地服务于人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它们一旦被开发出来就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当中。而有些社会性软件工具尽管最初并不是为支持学习而开发的,但因其功能能够很好地支持学科教学需要而成为一种信息化学科教学工具,如博客、微博等等。因此,也可以选择一些教师常用的社会性软件工具作为信息化学科工具来建设视频案例资源。另外,为了让教师能够快速掌握信息化学科工具的操作并将其更好地用于具体教学当中,以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的推广,须要尽量选择一些功能鲜明、操作方式规范简捷的信息化学科工具。
五、结语
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将具备情景化、具体化与可视化特征的视频案例资源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当中,能够为教师提供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体化与隐性知识外显化,从而有利于激发教师学习兴趣与提高教师学习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设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对于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必须要突破以课例视频录制为主要方式的局面,并结合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实现微型化建设与结构化建设。微型化建设要借鉴“微课”建设理念,形成微型视频案例资源,以使视频案例的学习主题更加突出,并能满足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碎片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结构化建设要依据TPACK知识框架,形成较为完整的视频案例资源系列,以使视频案例的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并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对视频案例的不同需求。为了体现微型化与结构化建设思路,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可以采取以课程知识点、信息化学科工具与学科教学方法为粒度单位的建设策略,分别形成以课程知识点、信息化学科工具与学科教学方法为主题的视频案例资源系列。建设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需要成立专门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视频案例资源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视频案例资源的建设,涉及教育教学理论探究、案例教学设计、案例实施设计、案例录制与编辑制作等环节,仅仅依靠中小学校和一线学科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依托高校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企业,组建一个由优秀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论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与技术执行人员等人组成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专业团队,发挥团队成员在各白研究与工作领域的专业优势。一线学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较高的教学水平,如何激发一线学科教师参与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是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当中必须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依据一线学科教师在视频案例资源建设中的利益诉求,建立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教学项目方式开展视频案例资源建设,并为一线学科教师配备必要的建设经费,将已经建成的视频案例资源视作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职务与职称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王楞,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1-241.
[2]胡小勇.区域性优质课例视频资源门户的建设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54-57.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4]谢华,陈鑫面向教师研修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以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网站为[J]电化教育研究,2012,(9):101-112.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6]吴祥恩.移动学习背景下微型视频案例与其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73-77.
[7]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X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8]王明文,杨南昌,谢云.基于知识点管理的标准化教学素材资源开发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3):43-46.
[9]施岳定,张树有,项春.网络课程中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9):508-511.
[10]姚晓兰,兰觉明微课冲小学教师培训的新型课程形态[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95-97.
[1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1-241.
[12]夏广萍,章伟民.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科工具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2):70-71.
作者简介:
左明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mzzuo@mail.ccnu.edu.cn)。
雷励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leilihua@zafu.edu.cn)。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ng Video Case Resource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Zuo Mingzhangl.2, Lei lihual(l.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Informatization and Equal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Teaching video cases, a kind of resource which can visualize a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externalize the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play an importance role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raditional recorded teaching video cases, such as long time span, lack of an outstanding theme, inconvenience m us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major advantages of using video cas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for video cases in it. Combi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on of micro lectures and the TPACK knowledge framework, we propose the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miniaturization and structuralization of video case resources. Besides, we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using curriculum knowledge points, subject teaching methods and informational discipline tools as particle units of analysis. Keywords: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Video Case Resource; Micro Lecture; TPACK
收稿日期: 2015年3月30日
責任编辑:赵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