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不同,药也不同
2015-07-07林言吉
林言吉
“孩子咳嗽有自我保护作用。如果只是早晚干咳两声,或是剧烈运动后、进出空调房时咳嗽几声,家长不必担心。感冒初期的咳嗽也不需要特别护理,随着感冒的好转,咳嗽也会好转。
但如果孩子一天连续咳嗽超过七八次,就要留意了。”
我们平时说的“痰”,其实就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大部分的病理性咳嗽是由它刺激所导致的。痰液中包含黏液、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及坏死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等成分。如果没有排出,不仅呼吸困难,也容易导致感染加重。
孩子小,很难通过自己的咳嗽反射把痰咳出来,只能通过药物帮助将痰排除;因此治疗幼儿咳嗽的准则一定是“先祛痰,再镇咳”,随着呼吸道恢复通畅,咳嗽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在选择药物时,很多家长认为中药相对安全,更愿意选用中药。
可实际上,纯中药药剂只对慢性、轻微的咳嗽有一定效果,对急性和严重的咳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中医里将咳嗽分成热咳、寒咳、伤风咳嗽与内伤咳嗽,对症服用才有明显效果,如果弄错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再者,即便说“安全”,也是指上述的纯中药药剂;假如是复方中成药的话,里面常含有西药成分,所谓的“中药的安全性”就无法保障了。比如复方甘草片,其主要成分为甘草浸膏粉、阿片粉、樟脑、八角茴香油等,其中阿片粉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等生物碱,前二者有成瘾性,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造成麻醉、嗜睡状态;同时阿片在婴幼儿、老年人体内清除缓慢,半衰期长,易引起呼吸抑制,抢救不及时可造成生命危险。
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使用含有多种成分的复方止咳药,觉得它能缓解很多症状;有的家长喜欢中西药混用,觉得双管齐下效果更好。
但医生建议,应尽量使用单一成分,以免增加用药风险。因为复合药物里常常有些成分会多余,这些成分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对孩子的身体反而是一种伤害;中西药里有些成分是一样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某种成分过量,增大风险。
至于剂型,对患儿来说,总是糖浆优于片剂——糖浆服用后可附着在咽部黏膜上,能减弱对黏膜的刺激作用,自身就可达镇咳目的;服用时不宜用水稀释或用水送服。
“止咳药都差不多,孩子个头比大人小,所以吃一半药量就好了。”持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其实这样想大错特错,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原因在于,有些成人止咳药含有中枢镇咳成分,它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达到止咳的作用。可是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差,气道管腔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比较差,痰液不容易排出,假如一咳嗽,便给予很强的止咳药,咳嗽虽然暂时得以停止,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上皮细胞的运痰功能与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蠕动功能却会受到抑制。痰液一旦因此不能顺利排出,就会大量蓄积在气管与支气管内,影响呼吸功能。
此外,成人止咳药在抑制和咳嗽有关的神经的同时,还可能对其他神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且上述药物有成瘾性,儿童服用有一定的危险。
中枢性镇咳药 如复方右美沙芬糖浆(含右美沙芬)、小儿联邦止咳露、小儿联邦泰洛 (含磷酸可待因) 等止咳效果最为明显,但由于是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具有成瘾性,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为处方类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抗过敏止咳药 如马来酸溴苯那敏(扑尔敏)、氯雷他定等,适用于有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起的咳嗽,服用后容易口干、嗜睡。
祛痰药 主要分恶心与刺激性祛痰药、黏液溶解剂及黏液调节剂三类。
第一类的代表药为氯化铵、美愈伪麻颗粒剂,通过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使痰液易于咳出,适用于痰少且黏滞、不易咳出的情况。用量不宜过大,孩子容易恶心甚至呕吐。
第二类代表药为乙酰半胱氨酸,适用于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的情况。
第三类包括氨溴索等,能使痰液变稀薄,易于咳出。
平喘止咳药 如麻杏甘石合剂、麻杏止咳糖浆等,有患儿在咳嗽的同时还伴有气喘,所以一些咳嗽药里加了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充血水肿,改善小气道阻塞。
中药系列 中药里,蛇胆川贝液主治风热咳嗽、咳嗽多痰等症;复方枇杷膏清肺、止咳、化痰,比较适用于风热咳嗽、咽喉干燥、咳嗽不爽等;鲜竹沥清热润肺,适用于燥咳和痰黄带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