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莫须有
2015-07-07游戏力工作室
游戏力工作室
怕恐龙?根本不存在呀!
怕黑影?影子有什么危险呢!
床下的怪物?你看,哪有!
每当孩子们这些“莫名其妙”的害怕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第一反应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否定它的合理性。然而这些“莫名其妙”,真的等于“莫须有”吗?还是因为远离童年的我们,早已不明白(或者忘记了)孩子心中恐惧的根源。
我们不妨来看看孩子几种“莫名其妙”的害怕,看看其中的问题出在哪儿。
玛格丽特是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儿子害怕衣柜里有怪物。不过据她回忆,在提到怪物之前的那几个星期,儿子一直在说他害怕晚上自己一个人睡觉。“不会有事的,你必须马上回自己床上去睡觉。”当时玛格丽特这样答复儿子。
这么看来,孩子是觉得妈妈不重视他的感受,所以决定换一种说法:怪物——他认为这下就能引起妈妈的关注了。玛格丽特说:“我姐姐坚持认为,孩子只是想找个依赖的借口;而我想,既然他如此费尽心思,那肯定是非常非常需要我陪伴在他身边。”
孩子产生这类“莫名恐惧”的一个原因是:他无法用言语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恐惧。他可能害怕孤独或死亡,但不知道怎么告诉你,更不知道自己内心恐惧的根源,因此就选择了一些听起来很吓人的东西,比如衣柜里的怪物。
孩子并不是在耍手段,衣柜里的怪物确实让他感到害怕;他只是不知道,这害怕后面,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有时候,“傻乎乎”的担心其实一点儿也不傻,只是我们不知道故事的全部。
一个名叫安东尼的小男孩,每次听到《芝麻街》的主题曲就神色惊恐;因为年纪太小,他无法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惊恐——假如你只了解到这些,你可能会这样告诉安东尼:“这首歌多欢快呀,没必要惊恐!”
事实上,小男孩对这首欢乐歌曲的惊恐事出有因。安东尼的妈妈来信告诉我,在安东尼2岁的时候,他第一次看了《芝麻街》。她信中写道:“我听见安东尼发出奇怪的喊叫声。跑过去一看,他站在房间里,瞪着电视,脸上一副惊恐的表情。电视上,一个长着眼睛和嘴的石头怪物,正在追赶另外两个动画人物。我立刻把他抱起来,发现他全身都在发抖。我从来没见过他如此害怕,他哭了好一阵子才平静下来。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似乎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困扰。
“可是几个月以后,有一天我们吃早餐时,另一个房间里传出《芝麻街》的主题曲。安东尼听到后,好像吓坏了,嚷着要我抱他。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那部动画片给他带来了如此大的心理伤害。”
把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比较一下,你会发现“了解全部”和“只看到局部”的差别有多大。
但是,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让我们了解到它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紧张的时候,我们最好先做出这样的假设:他紧张一定有他的道理。
一个男孩很害怕母亲和继父争吵。只要他俩稍微发生一点点争论,男孩就会感到非常紧张。他已经遭遇过父母婚姻的破裂,不想再经历一次了。于是,只要听见家里人说话的声音稍微提高一点,他就会抓起所有的“武器”,穿上所有衣服当“盔甲”,跑到大人的房间里“保护他们不受坏人的攻击”。
其实不仅这个男孩,也包括任何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都有可能因为家庭问题(如父母吵架、疾病或对贫穷的担心)而产生长期焦虑,并把这种焦虑转化为更加具体的恐惧,包括“怪兽”“坏人”或“被绑架”。
有时他们还会害怕一些根本没什么可怕的事情,比如冲马桶,那时候他们的恐惧与面对真实危险时产生的一模一样,特别是当这些想象的画面栩栩如生时。此外,如果感觉器官接收到超负荷的信息,比如电影里坏人出现时伴随的刺耳恐怖的音效,也会让孩子脑海中的画面更加逼真,也更加可怕。
其实这些“幼稚傻气”的担心,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对于成人理解孩子十分重要。例如,对于上厕所后冲马桶感到焦虑,是年幼的孩子较为常见的反应。他在试图理解自己的存在性:我的便便是我的一部分吗?它不见了,我还完整吗?类似的担心还有:要是我把头发剪掉了,要是我换了一身衣服,要是我戴上一副面具,我还是那个我吗?
我们的任务,就是敏锐地捕捉到孩子表面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不管表面的担心是多么地幼稚可笑或不可理喻。
(摘自《游戏力Ⅱ:轻推,帮助孩子战胜童年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