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视媒体的全球性与民族性分析
2015-07-07徐龙稷安立国
徐龙稷+安立国
摘要:电视传媒是世界全球化实现的载体之一,同时全球化现象也对电视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的电视媒体不仅具有全球性特点,还体现出区域性、民族性及地域性特征。由于俄罗斯电视媒体是在苏联电视事业基础上发展、变革并逐渐走向世界的,所以其大国民族性更是与全球性博弈交织,相伴而行。俄电视媒体发展变迁过程,展现了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俄罗斯;电视媒体;全球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229. 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2-0060-06
电视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充当着跨区域、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角色。在跨文化交际中,世界各国电视媒体的作用十分重要。
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三大电视媒体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实现其电视媒体的全球化目标。早在苏联时期就形成的实力雄厚的大众传媒体系使目前俄罗斯电视媒体很容易就步人了国际化道路。由于俄罗斯电视媒体是在苏联的基础上发展、变革并逐渐走向世界的,所以其大国民族性更是与全球性博弈交织,相伴而行。俄罗斯电视媒体的发展变迁过程,展现了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 、俄罗斯电视传媒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归属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范式
阿纳别·斯列别尔尼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分为三种范式:第一,交流与发展;第二,文化殖民;第三,文化多元。每一范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大众传媒与交流视角。
1.交流与发展范式主要关注传媒技巧。认为该范式1960年代占主流,主张民族中心论和历史主义,提出在内生的进化方式中体现发展,在活动中提高归属感。在苏联,交流与发展范式的学者倾向于进行理论上的宣传工作,认为交流有助于普及共产主义思想。
2.文化殖民论将全球化看成一个单向过程,它是西方化、美国化或殖民化的过程,目的是灭亡别国的民族文化。文化殖民论者尤为关注大众传媒机构及其传播内容,注重受众及其接受情况。波依特·巴列特将大众传媒的殖民化定义为:“这是一个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借助其大众媒体机构宣传普及相应内容的过程,单方面或全面地从另一国家或多个国家大众传媒利益角度给予施加外部压力的过程。”受到大众传媒影响的国家要么将该影响当作施压方有计划的商业性或政治上的一个战略,要么所幸接受其影响,不去考虑其后果。
苏联不属于文化殖民论的范式。它作为一个超级强国已建立了庞大的国家大众传媒体系,该体系“保护”其公民免受西方大众传媒殖民论的影响,并在中、东欧国家实际应用了自己特有的大众传媒手段,输出本国的电视产品。
3.文化多元论将全球化看成全球性与区域性的融和,认为地方文化可能与西方化相冲突,所以在全球性与区域性交融过程中各国的传媒体制和传媒形式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认为,区域的并非国家的或民族的,区域性作用远远大于国家性作用。阿巴杜拉伊分析了“全球化”与“均质化”的区别,认为“大量的信息至少在通过宗主国的力量迅速进入不同的社会,目的是以某种方式融入该社会”。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二)俄罗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有属性
阿巴杜拉伊将文化形式分为“刚性”与“柔性”两种。刚性文化形式包括价值观、意义和实际行动,这是难以被破坏与改变的东西。柔性文化形式相对容易将实际活动与其价值观分离开,使其在每个阶段都发挥有效的改变。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完全可被看成是柔性文化,它具有全球性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同化往往取决于需求。
如果对上述全球化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并不适用于苏联。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已具有相对发达的大众传媒体系,电视媒体已覆盖97%的家庭,几乎完全依靠民族制造满足电视观众的需要。只是在苏联解体后外来品才大量涌进,结果作为柔性文化形式的电视媒体才开始大量播放外国的电视节目。
理论学家将文化全球化理论分为均质化与多元化两个流派,俄罗斯均不在其列。首先,大众传媒的殖民化概念是基于西方背景提出的,苏联在东欧从未有过任何主导权。其次,全球化理论的提出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区域中心——亚洲,并未关注停滞不前的其他地区。因此,俄罗斯学者在对全球化问题的探讨中并没有更多的话语权。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在文化交际理论巾不属于上述流派,就是说,它既不是中心,也不是边缘,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目前俄罗斯电视媒体的发展中只是暂时存在引进大于输出的现象问题。
二、俄罗斯电视媒体全球化过程的路径选择
(一)苏联电视产业发展迅速:节目出口
1.电视受众面广
早在1931年,莫斯科就实现了电视定期转播,1937年更是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成了一批电视媒体中心。虽然由于战争影响,这一发展进程出现了停滞,但还是得到逐步发展。1940年全苏联只有400个简易电视接收器,1950年电视机增至1500台,此后电视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1960年电视机数量达480万台。1965-1970年的5年时间里增加了l倍。1970年电视机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已有电视机3480万台,1979年达7000万台。当时每百个家庭平均占有电视机98台。1960年只有5%的居民看电视,到1986年苏联电视观众已达93%,
2.电视媒体由国家严格监管
电视的发展需要符合国家和政党的利益,电视产业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特点。苏联有两大国家电视节目,第一套和第二套。第一套主要播放重要新闻,第二套重播第一套节目。莫斯科居民还可看到第三套、第四套及列宁格勒频道的节目。但第三、四套节目没有更多可选择的内容,因为两台节目均受地方政府的监管。电视台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预算拨款。
3.电视节目制作以出口国外为目的的全球化道路
199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基础研究中指出,苏联的电视节目主要依靠本国制作,当时是向东欧出口电视节目的主要国家,而进口节目较少。1974年苏联从国外进口的电视节目只占5%。当时保加利亚、民主德国从苏联进口电视节目已占三分之一。1984年前后苏联进口的电视节目占8%,向东欧出口为21%。可见,苏联电视媒体的全球化主要以输出本国产品为主要形式。endprint
(二)俄罗斯电视媒体全球化:节目进口
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里,俄罗斯的电视节目制作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存在陈旧落后问题。所以,电视媒体的全球化主要体现为以引进吸收为主的输入形式。
1.电视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多元化
电视市场的自由化催生了许多新的电视频道和电视公司,出现了国立、私立与市立以及三者混合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为部分国有制,俄罗斯电视台为完全国有制,它们在新的环境下仍保持了固有地位,深受观众喜欢。1990年俄政府成立了新的国家电视频道“文化”,主要负责制作和播放文化类节目。从这一意义上说,俄电视媒体尽管借鉴了西方的所有制形式,但赋予了本国特色。国家仍是主要控股者,对电视行使监督职能。
私营电视台增多,是俄罗斯电视全球化的直接结果。1990年俄罗斯中央电视台在PTP基础上进行改组。1994年11月30日叶利钦下令将广播电视台“奥斯坦基诺”私有化,改名为“俄罗斯公共电视台”,政府控股51%,其他股份由私人投资者所有,从1995年1月1日起负责第一频道的电视节目。俄罗斯第一个完全私有制的电视频道“独立电视台”1993年正式运营,它隶属于一家名为“桥”的金融财团。该台因对有关车臣战争和克里姆林宫腐败的新闻报道而蜚声国内外。还有两家私立电视台获得了国家地位,即第6频道和“中心”电视台,前者开始是俄外合资企业,后者67%的股份则归莫斯科政府所有。此后私营电视台数量超过国营电视台数量的10倍以上。2000年电视台数量达1000多家。国立与私立电视台紧密地开展合作。俄罗斯电视台是国家、地方政府及私人资本的联合所有制形式。可见,当代俄罗斯电视机构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西方媒体机构的所有制形式。
2.电视媒体的经费来源市场化
俄罗斯电视媒体的经费来源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西欧各国公共广播电视台的主要经费来源依靠收取许可证费。苏联主要由国家预算拨款,现今,俄罗斯同样不具备收取许可证费的必要条件。因此,采取世界通用的两种经费形式:议会拨款制及广告收入。俄罗斯只能保证国有电视台的预算拨款,有时也存在经费不到位现象。如1996年俄罗斯电视台仅得到国家预算拨款的30%,俄罗斯公共频道没有得到国家的拨款,因为政府卖掉了自己控股的49%的股份。因此,广告成为俄罗斯广播电视公司的主要经费来源。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俄电视公司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广告收入锐减,所有电视频道均陷人大量缩减预算的困境。
3.电视节目类型与内容多样化
俄电视机构的改革给电视内容带来全球性要素。增设了一些新频道,节目播放时间普遍延长。国内电视节目的制作一时间无法满足对节目数量的需要,唯一的选择是从国外进口。于是,在新的竞争条件下,许多电视机构开始购买国外节目,并通过播放广告获得收益。
电视节目类型更加丰富,娱乐性增强。各类节目的比例也出现了变化。1986年第一套节目中电影占29%,信息与新闻节目占20%,文化节目占15%,生产与经济类节目占12%,国家与历史类节目占9%,儿童节目占8%,体育类节目占4%,科技旅游类节目占3%。到1997年,电影和电视剧节目占30%,新闻节目占20%,娱乐节目占16%,儿童与青年节目占14%,体育节目占6%,教育节目占4%,其他节目占5%。20年里,尽管节目类型有一定变化,但娱乐节目、电影和电视剧几乎占1997年直播节目的50%。1988年国家电视第一频道的娱乐节目只占8%,到1993年已占20%。俄罗斯电视台的两个频道在节目分配上也有很大变化:播放电影的时间增加了44%,娱乐节目增加了192%,舞台音乐节目增加了128%,新闻节目增加了83%;信息与古典音乐节目的直播时间相应减少了61%和28%。从各电视台的节目单中可以发现,每个电视台的节目安排都大同小异。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俄罗斯电视媒体引进西方节目、模仿西方电视模式的明显体现。
显然,这不仅是电视媒体的全球化问题,也是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电子文化的国际化问题。随着电视国际化浪潮的不断高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俄罗斯国产电影的制作急剧萎缩。1990年前苏联推出国产电影215部和外国电影178部。1995年俄罗斯推出82部国产电影,其中35部是苏联制作,国外电影中美国的169部,占了绝大多数。电视片基本上从欧洲进口,致使出现了反对主流文化的现象,成为苏联电视面临的必然抉择。苏联解体后,电视市场不断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发挥原有的优势,电视台也开始播放许多西方的电影。1990年代前后俄罗斯面临全球化的冲击,电子文化首先出现了西方化倾向,多半被美国化。
1997年,俄罗斯60%的电视节目是进口的,所有的电视连续剧都是舶来品。中、东欧国家电视台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基本中断。当时美国的电视节目在波兰电视中占50%,而在俄电视中只占0.4%。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同许多国家一样,大量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已从电视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近年传媒立法变化不大,仍以1992年的《大众传媒法》为主。其中规定,新注册的私立大众传媒机构前两年的税收减免。创立者可以是个体公民、联合机构、机关、公司和国家机关。法案中对新成立的电视台办理许可、广告审批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对新注册的电视公司的依法监督权问题、外资在俄广播电视台的投资比例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国家对电视的监管加强了。
三、俄罗斯电视媒体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对立与融合
(一)俄罗斯电视媒体的全球视野
1.引进北美国家的电视“泡沫剧”
为增加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丰富播出内容,俄开始购进大量北美国家的电视“泡沫剧”。由于欧洲国家的一些地方性电视节目的制作出现下滑趋势,所以北美国家的一些节目成为俄罗斯的进口首选。俄罗斯一时间无论是国家电视台,还是各地方电视台、有线台,都开始播放这些“泡沫剧”,因为它们成本低,可以弥补国产产品不足问题。这些“泡沫剧”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家。endprint
2.引进大量国外电影
为丰富电视内容,进口大量外国电影进行播放。美国的电影颇受俄观众欢迎,观众喜欢好莱坞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其中的电脑制作和特技。俄观众对法国、印度等国的电影也情有独钟。
3.购买西方的电视节目
俄罗斯电视中许多喜闻乐见的节目,如《神奇视野》、《猜旋律》、《高峰期》等都是从西方国家电视节目中引进或模仿的。这些引进的节目也同样是对全球化产品的同化现象,正在适应俄罗斯本土环境,表明俄罗斯大众传媒体系正在成为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的过滤器。这当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发展模式。
(二)俄罗斯电视媒体的民族情怀
尽管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俄罗斯传统电视频道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被撼动的 不仅因为传统节目通俗易懂,还因为它的普及性和知名度。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知名度超过其他频道,俄罗斯电视台位居第二,它们的每档节目都深受观众喜欢。虽然观众的审美观念在发生变化,但这些传统频道仍坚持满足老观众的审美视听需求。所以俄罗斯电视媒体在全球化的同时,仍在保持其民族性的本色。俄罗斯电视媒体重新推出苏联老电影。尽管西方电影在俄罗斯电视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但1998年俄罗斯电视中苏联老电影和俄罗斯推出的新电影已占所有电影的二分之一。苏联的电影制作实力雄厚,其影片思想性、艺术性很强,所以许多老电影至今仍受人们追捧。可见,俄罗斯电影并未失去自己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其原因是,播放老电影毕竟比购买国外电影成本低,只须廉价购买系列电影的放映权即可。俄罗斯电视观众最喜欢的节目是电影、运动和新闻类节目。对“泡沫剧”一类的电视节目的喜欢程度逐渐下降,开始喜欢俄罗斯国产电视剧和拉美国家的电视连续剧。
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几年里,俄罗斯观众喜欢看西方电影,如今又以怀旧的情怀重新开始喜欢国产电影,在当今浮躁和充满变数的时代,老一辈人觉得平静安宁的过去更令人眷恋。
俄罗斯国产电影制作开始向前发展。199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电影制作一度下滑,而现今又重新走向发展。1999年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影片是《民族狩猎的特点》,国产电影重新受到青睐。
(三)俄电视媒体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
近年来,在全球性与区域性、地方性与专业性的融和是俄罗斯电视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所有从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都进行了俄语配音,观众就不用听英语原声了。俄罗斯电视媒体宁愿支付很高的费用进行配音译制,尽管这比叠印宁幕的成本高3倍,但俄岁斯配音成本要比其他国家还低些。配音是苏联及俄罗斯电视的传统之一,因为俄罗斯幅员辽阔,讲俄语的人多而且居住分散。
四、对俄罗斯电视媒体全球性与民族性问题的思考
俄罗斯电视媒体已具有全球性特征,全球性与民族性之间实现了融和。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积极方面
就社会效应而言,俄电视媒体的全球化给普通百姓带来全球性的知识,将全球性的崭新画面不断带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跨文化交流更加轻松便捷,让地球村的距离越来越近。
从电视媒体发展来说,俄罗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电视发展模式。所有制形式更加多元,引入竞争机制,推进电视产业的良性发展。电视节目类型大大丰富,娱乐性不断增强,使电视媒体更具生命力。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俄罗斯不存在电视全球性和民族性之间的冲突问题,体现出国家大众传媒体系的兼收并蓄,同时实现着进一步本土化和民族化进程。当全球性遇到民族性的时候,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的融和。
对传统节目仍情有独钟。电视观众尽管对外国节目充满期待并乐于接纳,但对民族的经典影片仍十分钟爱,老电影在电视节目中已占50%。俄罗斯电视观众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后为自己打开了走国产老电影的道路。这表明,一个封闭的社会为融入全球化,变得更加开放了,同时对国产作品的民族性体现出了坚守。
在国家支持下形成了全新的电视产业。随着苏联老电影和电视剧的不断积淀,新的国产电视片不断推出,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已不再完全依赖进口的电视产品,而是大力发展民族电视产业。
(二)问题反思
1.对电视媒体全球化的抵制
由于国外电视节目大量充斥着俄罗斯市场,这已成为一些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批评的靶子,这可谓是俄罗斯人对电视全球化的一种抵制。许多俄罗斯作家都指责当今电视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作家拉斯普京认为,大众传媒是道德上的放任自流,是庸俗而无原则的,是耸人听闻。其实,在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争议,这不仅是全球性产品生产者与民族产品制作者之间的对话问题,也是与观众之间的对话问题。
2.俄电视媒体的输出能力元气大伤
俄罗斯从美国和拉美国家引进大量电视产品,而本国电视产品的输出则捉襟见肘。可见,苏联时期的大国输出地位已不复存在。电视的全球化在俄罗斯体现为单向的输入过程,电视节目出口却走向低谷。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内电视市场规模庞大,作为昔日的电影电视产品出口的超级大国,如何保障其电视节目的地方性、民族性问题值得思考。
3.电视媒体的全球化缺少法律规范
如何处理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冲突问题,恐怕与优先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密切相关。电视作为媒体形式之一,在此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俄罗斯1997年出台的一项法案中提出要保护民族生产者,规定外国电视节目在本国电视台播出时间不得超出整个直播时间的三分之一(新闻、教育、体育和国际类节目除外),应在18-24点时段播出;私立电视公司中的国外资本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33%。尽管出台了相应的法令,但一些基本的原则性问题和可操作性的具体问题仍有待明确规定。
4.全球化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199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俄罗斯电视的薄弱环节,致使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锐减。如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减少了50%,因为当时国家将该公司49%的股份转让了出去,所以电视公司也就无法得到国家的经费拨款。俄罗斯独立电视台采取了可能的保护措施,临时降低了员工的工资。俄罗斯中心电视台裁员至少三分之一。这种情况下的唯一出路就是重复播放国产电影和体育节目,来占用直播时间。电视的全球化常常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国产电影制作同样如此。所以,当经济陷入窘境的时候,势必减少对外国节目的进口。
5.电视媒体民族性的厚积薄发问题
无论全球化发展到哪一阶段或何种程度,民族产业的发展都是基本前提。俄罗斯电视能否恢复到苏联在中东欧国家中所占重要地位的水平,能否开辟新的资金来源以支撑未来的发展还是未知数。但目前有迹象表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后,虽曾一度拒绝俄罗斯电视节目,但如今对俄罗斯电视节目的态度有所改变。鉴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同家的语言与俄语很接近,波罗的海沿岸同家的少数讲俄语的居民也愿意看俄罗斯电视节目这一事实,俄罗斯电视媒体首要的任务应是利用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一有利条件,重塑形象,凝聚观众。走不进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国家民众的心,俄罗斯电视媒体走向世界将无法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