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2015-07-07胡义涛
胡义涛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浅析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胡义涛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我国生态园林的快速发展,植物造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已成为生态园林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目前,生态植物造景设计和实践工作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但面对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空前繁荣,生态园林涉及的尺度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多,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方法不能够完全适用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需要,因此,对生态园林中植物造景进行浅析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尝试从生态园林的植物种类选择、植物配置手段以及生态园林的植物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搭配3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的为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提供服务。
生态园林;植物造景;植物种类;植物配置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居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态园林”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农庄、生态园林餐厅等专有名词相继出现。生态园林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植物造景是深入和发展生态园林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调节小气候以及维护生态平衡使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因此,研究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植物造景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这里的“景观”一词主要是针对视觉美而言,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以及质地等植物自然特性,勾画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1]。而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不仅仅要求满足视觉美上的需求,更是注重植物在环境中的生态效应,追求生态园林与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营造结构组成和谐的统一体,形成半自然植物群落,为大自然的生物提供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种类选择
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B.Clau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2]。因此,园林中植物种类的选择直接关乎生态建设的成败。而生态园林的植物如同动物一样,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时期,其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由此,我们在考虑生态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时,不仅要考虑它们能否因地适宜、因时适宜,能否让植物正常生长。更重要的是考虑能否充分利用其不同时期的生态特征发挥其在生态园林中的生态功能。而保证这些,乡土植物和野生植物等是不错的选择。
2.1 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广义上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的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3]。在当今的21世纪,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由于环境的恶化而导致植物多样性的流失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植物资源,以其独有的适应性、多样性、抗逆性、观赏性以及珍贵性等特性在生态园林建设中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亲睐。
乡土植物的应用不仅仅在生态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中起基础作用,同时也是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保证,是我们城市的文化特征,是实现景观文化本土化的重要途径[4]。当然,近年来,有一些设计师在园林建设中不遵守自然规律,追求所谓“植物多样”,忘却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忽视乡土植物,盲目大规模的从外地引种,最终结果不仅导致了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且造成乡土植物的大量死亡,植物多样性越来越差,最后适得其反,生态功能退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生态园林植物造景中,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乡土植物原理并不矛盾,而且他们是辩证统一的。植物造景的园林材料选择,应该遵循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遗传多样性原则,在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前提下,适当、科学的配置外来物种,来丰富当地的生态园林植物资源,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生态景观[2]。
2.2 野生植被
野生植被是长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植物种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优胜劣汰、适应生存的法则[5]。其适应性很强,生长稳定,抗病虫害能力强。但是当我们提到野生植被的时候,往往不被人看好,认为野生的植被大都是荒芜的、没用的,是破坏园林视觉美的,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俞孔坚在其众多的生态设计中提出“野草之美”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以美的角度来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这里的美是一种生态美,一种乡土的、属于土地生命本身的植物之美,因此说野生植物在实际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们考虑生态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选择。
当然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除了上述的2类植物外,还有其他类植物也不可忽视,如超级累植物、固氮植物以及先锋植物等。生态园林被重视的缘由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为导致的环境破坏、重金属污染、空气土壤污染以及采石采煤导致的场地多样性的破坏等,因此,植物种类的选择是生态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不可或缺的前提。
3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手段
计成在《园冶》中论述造园应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与因借,精在体宜”的意境和艺术效果[6]。今天,我们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在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既要发扬我国师法自然的传统特点,又要吸收植物造景之精华,不断发展创新,使“回归自然”成为现实[7]。
3.1 营造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群居在一起,占据一定的空间和面积,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育、演替更新,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整体,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的重复出现[4]。植物群落包括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下面重点介绍人工群落。人工群落是指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置在一起,模仿自然植物群落栽植的具有合理空间结构的植物群落。而在生态园林植物造景的配置中,人工群落正是我们所急切需要的。按照植物动态演替规律,通过适地适树途径,模拟顶级群落,设计出合乎植物群落发展的自然规律,又富有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并通过营造此群落来满足我们生态、美化等功能,达到我们生态园林造景的目的。
3.2 季相性
如前文所说植物像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同样具有花开花落,呈现出季相变化,体现时间性。因此,在我们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中,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或具有某一特性的植物进行搭配,创造丰富的时序景观,让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遒劲[8]。使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因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条件。常见的季相植物有紫叶李、鸡爪槭、石楠、火炬树、红端木等。
3.3 空间感
所谓空间感的定义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的范围围合[9]。植物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的存在。在生态园林中,如能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将植物组合形成不同的虚实空间、开闭空间以及方向空间等,创造出某一景观或特殊的环境气氛,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及空间感。
3.4 视觉性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不是简单的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对大自然的模仿,而是根据植物的大小、尺度、形态、色彩以及质地等重要的观赏性特性以及美学和艺术性原则,构建有统一主题或色调以及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从而引起观赏者的视觉变化以及不同感受,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10]。让我们在视觉上产生巨大享受,通过视觉来感受生态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既要掌握他们的种群关系、时间和空间以及视觉等目的效果,还要考虑到他们所形成的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据环境条件、种间关系以及一些配置原则(如同一、调和、均衡、韵律等),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避免出现草多树少、空间利用单一以及植物配置模式化等问题,突出地方特色,组成功能不同、景观异趣的生态植物景观。使植物的景色和季相千变万化,达到植物的众多特性相结合,配置出一个优秀的生态景观。
4 生态园林的植物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搭配
4.1 生态园林的植物与水体的搭配
西蒙兹(J.Simonds)说“水是园林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景物”[11],因此说水体在生态园林中以脉络的形式存在并占有重要角色,水景的生态应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生态园林的功能表达。而在生态水体的设计中植物却起到重要的依托作用,利用植物的生态效益和美学作用,使水体在生态园林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水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位置的水体形式植物配置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水面、水体边缘和水岸等地方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植物配置,充分体现水体在生态园林中的作用。
4.1.1 水面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中水面常以自然式的湖面或溪流的形式存在,由于水面景观在生态园林中多开阔静谧,且低于人的视线,利用水生植物点缀水面,不仅可以增加水面的层次,而且能够丰富水面的物种多样性,使寂静的水面得到装饰和衬托,显得生机勃勃。生态园林中适合水面的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水植物、漂浮植物以及适宜的挺水植物,如荷花、睡莲、凤眼莲等,不同的植物材料在水面上将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使植物在形态与质地等特性上与水面和谐。
4.1.2 水体边缘的植物配置
水体边缘是水面和水岸的分界线。淡绿透明的水色是调和各种园林景物色彩的底色,如碧草绿叶、水中蓝天白云,但对绚丽的开花乔灌木及草本花卉或秋色具有衬托作用。在符合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平直的水面通过配置具有各种树形及线条的植物,可丰富线条构图,达到不呆板,表现出起伏变化的林冠线,使边缘生态景观形成疏密、明暗等强烈对比,做到“素则收之,俗则摒之”的原则,形成透景线,增加整个环境的情趣,如杭州西湖白堤上桃树相间成景,但不拥塞,在间隙中能观赏两边碧波上的游船和对岸的景色。生态园林的水体边缘植物多为适应浅水生长的挺水植物,如菖蒲、慈姑、千屈菜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对水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实现以水面和水岸的自然过渡,形成优美的生态景观。
4.1.3 水岸的植物配置
园林中的水体驳岸的处理方式从古至今多种多样,有土岸、石岸以及混凝土岸等,但随着生态园林的发展,这些生硬的、枯燥的形式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取而代之的是以其有远近、有疏密、有断续以及有高低等自然姿态的植物护岸。它不仅能使山和水融为一体,又对水面空间的景观起着主导作用。生态园林中的水岸的植物种类有很多,如水松、落叶松、水杉、玉簪、凌霄等,草生植物及小灌木多用于装饰和点缀自然景观,使水岸景致自然有趣,富有生态情调。
4.2 生态园林的植物与微地形的搭配
微地形是针对地理学中的巨地形和大地形(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而言,在景观设计中采用人工改造的方式,在用地规模相对较小的区域,为模拟大地形的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的地形,其地形高低起伏变化不是很大。对生态园林中微地形进行植物配置,不仅可以丰富生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增加生态园林的景观层次,而且又能够对微地形起保护作用,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首先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考虑生态环境是否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如地形的向阳面和背阴面的植物应根据其不同的环境特性进行选择,在地形的顶端由于风大应选择深根性植物,在临近水体边缘的地形上应选择耐湿的植物等等。其次要考虑植物在配置时是否符合生态美学特征,是否能够对单一的地形线起改变作用,增加层次,对环境起到美化作用。生态园林中的微地形植物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如生长快四季常绿的植物、抗风抗污染生态效益好的植物等,才能产生富有情趣和适应性强的生态景观。
4.3 生态园林的植物与其他要素的搭配
除了生态园林中植物与水体和地形搭配外,生态园林中还有其他的要素,如小品、道路等,它们的植物搭配在生态园林中同样占有巨大作用。在小品的搭配上,生态园林植物应充分考虑小品的特点,在思想表达上与小品相协调,合理的选择植物种类及其种植形式,产生更具感染力的小品景观,发挥小品在生态园林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态园林的道路配置中,考虑生态园林的道路中多为自然式园路[12],所以种植方式多为自然式,并结合生态环境,选择姿态优美自然、体型高大的植物,加上适当的灌木草本植物的层次配置,创造出既满足生态功能又如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景观。
5 小结
建设生态园林在社会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优化环境,调节日益恶化的气候,而且又能改善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而植物造景在生态园林中作为主体地位,对其研究更显得紧迫性,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它不只是植物造景,简单的返璞归真,它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各个体系的综合体,是人类生活开阔空间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生态园林的精髓,把生态学原理与植物造景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极大改善、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周武忠.东方园艺丛书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筑[J].中国园林,2003(7):63-65.
[4]关文灵.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版社,2013.
[5]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7-20.
[6]陈植.园冶注释(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唐俊泓,夏更寿.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表现艺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47-1048.
[8]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9]芦建国,徐新洲.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七性”[J].风景园林,2012(5):60-63.
[10]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1]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