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主观幸福感和同伴关系的相关性*
2015-07-07何灿魏华
何 灿 魏 华
作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反映的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1],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种成分。虽然有大量研究对成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考察,但较少有研究关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已有研究发现,人格特质、歧视知觉、公正感、社交焦虑、社交技能等因素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2-9]。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人际关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学者Kwan等人在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6]。国内学者徐云等研究发现,人际行为技能和社交焦虑对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预测效应[7]。申继亮等研究发现,来自同伴、教师、邻居等人的排斥性态度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歧视知觉,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3]。吴超等研究也发现,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8-9]。
同伴关系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小学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其发展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同伴关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目前少有研究探讨小学儿童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机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小学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通过同伴提名技术,探讨同伴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黄石市某小学三~六年级各1个班,共计2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242份。其中,男生142人,女生100人;三年级64人、四年级57人,五年级59人,六年级62人。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本科生科研小组成员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指导语和施测程序,明确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本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答,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2 方法
1.2.1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10],生活满意度包括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具体为家庭、友谊、学业,学校,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共37个题目,报告被试在过去几周以来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采用7点式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7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2.2 快乐感量表 采用Diener编制的快乐感量表[11],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共14个题目,报告被试在过去1周内所体验到的情绪,采用4点式记分。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3 同伴提名 采用Asher和 Dodge提出的同伴提名法[12],包括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考察儿童的同伴关系。要求儿童从班级名单中选出3个最喜欢在一起和3个最不喜欢在一起的同学。然后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提名数除以班级的总人数,分别得到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的比例,二者之差表示社会喜好(Social Preference),即受欢迎程度,作为被试同伴接纳性的指标,得分越高,表明受欢迎程度越高。同伴提名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运用,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可[13]。
1.3 统计处理
审核所收集的问卷,然后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最后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生活满意度的均分在7点计分的中位数以上(5.365±0.831);积极情感的均分在4点计分的中位数以上(3.085±0.644),消极情感的均分在4点计分的中位数以下(1.962±0.646)。从生活满意度的各个维度来看,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各维度的均分都在7点计分的中位数以上,分别为(5.767 ± 1.139)、(5.355 ± 1.127)、(5.961 ±1.062)、(4.621 ± 1.215)、(5.381 ± 1.109)和(4.977±1.295)。由此可见,儿童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在中等偏上水平。
2.2 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以性别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1显示,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1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s)
表1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s)
注:*P <0.05,**P <0.01,下同
变 量 男生(n=142) 女生(n=100)F生活满意度 191.20 ±31.85 195.89 ±26.88 4.377*积极情感 24.49 ±5.22 24.95 ±5.06 0.634消极情感12.01 ±3.93 11.43 ±3.78 0.054
以年级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显示,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事后检验显示,见表3,三年级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P<0.05),其他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2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s)
表2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s)
变 量 三年级(n=64) 四年级(n=57) 五年级(n=59) 六年级(n=〛62)F生活满意度 203.13 ±29.90 185.60 ±25.28 191.81 ±32.24 191.02 ±29.60 3.861*积极情感 25.03 ±5.72 24.81 ±4.30 25.51 ±5.26 23.41 ±5.02 1.894消极情感 11.84 ±4.31 11.41 ±2.99 11.88 ±3.95 11.92 ±4.11 0.215
表3 事后多重比较
2.3 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对同伴关系、主观幸福感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相关,见表4。同伴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同伴接纳度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同伴关系与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同伴接纳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越多;同伴关系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同伴接纳度越低,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越强。总之,小学生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同伴接纳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强。
表4 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r)
3 讨论
3.1 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本研究显示,整体而言,小学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程度在中等以上水平,他们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比较满意,生活中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较少。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与王极盛等人对中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14]。一方面可能与男女生在人格上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社会对男女生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和期望有关。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分别与四、五、六年级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生活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业压力增大,故而在主观幸福感的多个方面得分显著降低。
3.2 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儿童的同伴关系状况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强,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的积极情绪更多、消极情绪更少。这说明同伴交往状况越好,同伴接纳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则越强,这与以往对中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8-9,15]。
同伴交往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的接纳度,同伴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自尊、友谊、情绪问题、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等方面关系密切[16-18]。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帮助儿童与他人和谐相处,从同伴中得到支持和关怀,从而满足其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评价,并体验到更多积极愉悦的情绪。可见,同伴关系是小学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来源。同伴接纳度影响儿童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认知以及情绪情感的体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提升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缓解儿童体验到的负面情绪,促进其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这为未来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改善同伴交往状况来提高小学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 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542-575
[2]王瑞敏,邹泓.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8,28(3):82-87
[3]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116-121
[4]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5):568-584
[5]张莉,申继亮,黄瑞铭,等.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5):484-490
[6]Kwan V S Y,Bond M H,Singelis T M.Pan 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Adding relationship harmony to self- esteem[J].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3(5):1038-1051
[7]徐云,江光荣,周宗奎.小学生社会技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08,1(4):39-43
[8]吴超.青少年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2(1):22-24
[9]张军华,朱雪梅.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717-1719
[10]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结果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11]Diener E.Subjective well- 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12]Asher S R,Dodge K A.Identifying children who are rejected by their pee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22:444-449
[13]Cassidy J,Asher S R.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92,63:350-365
[14]王极盛,丁新华.北京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1):868-869
[15]沈莉,向燕辉,沃建中.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控制、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9(7):837-841
[16]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4):76-79
[17]任亮宝,吕进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146-1149
[18]秦文波.幼儿焦虑与同伴接纳、拒绝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