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区维吾尔族、汉族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比较分析
2015-07-07高新义
高新义
新疆克拉玛依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居住着汉、维、哈萨克、锡颇、俄罗斯等不同的民族。由于在种族和文化习俗及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征可能存在不同的特点。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研究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王新梅以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初中生为切入点,研究两个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汉族学生,并低于全国常模[1]。马尔当等使用自陈式问卷(包括汉语版和维语版),对新疆吐鲁番市汉族、维语尔族高中生进行心理卫生调查的结果表明,两族学生的心理卫生总体状况较好。在所调查的神经质问题、品行问题、学业问题、性活动、性回避等5个分量表上,汉族男、女生的得分分别高于维族男、女生;各族高中生学业问题得分最高,而性活动得分最低。这可能与两个民族青少年从小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有关[2]。张玉红,孟卫江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新疆汉、维、哈3个民族中小学生适应的城乡差异现状、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维度的年级主效应、民族主效应和生源类型主效应均极其显著[3]。赵作荣,张玉红研究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小学生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呈现出民族差异,可能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群体压力等有关[4]。薛建爱等人对喀什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具有普遍性[5]。许艳等人的研究表明,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在自我生命的体验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汉族中学生[6]。
本研究了解克拉玛依区维吾尔族、汉族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为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克拉玛依区各中学随机抽样调查青少年1260名,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94.05%),其中,汉族青少年有效问卷844份,维吾尔族青少年有效问卷341份。
1.2 方法
1.2.1 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7]采用5级评分(从1~5级),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7]采用4级评分(从0~3级)。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量表的信度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
1.2.3 自尊量表(The Self- Esteem Scale)[7]采用4级评分(从1~4级),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量表由 William W K Zung 于 1965年编制,为自评量表,采用1~4级评分,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1.2.5 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7]量表由 William W K Zung于 1971年编制。量表采用1~4级评分,用于评定焦虑的主观感受。
1.3 统计处理
测验所得数据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用SPSS 11.5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焦虑状况分析
克拉玛依区不同民族青少年的焦虑总分存在民族差异。通过两两比较,汉族和维族青少年的焦虑总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维吾尔族青少年的焦虑水平高于汉族青少年,见表1。
表1 克拉玛依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青少年焦虑状况比较
2.2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抑郁状况分析
克拉玛依区不同民族青少年的抑郁总分存在民族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汉族和维族青少年的抑郁总分存在显著差异,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抑郁得分高于汉族青少年,见表2。
表2 克拉玛依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青少年抑郁状况比较
2.3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应对方式状况
汉族青少年面对现实环境变化或者应激事件时,更加倾向于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在消极应对方面,汉族和维族青少年没有差异,见表3。
表3 克拉玛依区汉族、维吾尔族青少年应对方式比较(x¯±s)
2.4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交往焦虑和自尊状况
汉族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维吾尔族青少年;自尊水平也显著高于维吾尔族青少年,见表4。
表4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交往焦虑和自尊状况(±s)
表4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交往焦虑和自尊状况(±s)
因 子 总体状况 汉族(n=844)维吾尔族(n=341)t交往焦虑 41.58 ±9.20 42.00 ±9.05 40.15 ±9.58 3.141**自 尊 28.28 ±4.47 28.73 ±4.43 27.14 ±4.36 5.625**
2.5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交往焦虑、抑郁、焦虑的相关分析
见表5。克拉玛依区青少年焦虑与抑郁呈显著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交往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自尊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交往焦虑与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自尊与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交往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表5 克拉玛依区青少年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交往焦虑、抑郁、焦虑的相关(r)
3 讨论
3.1 加强对克拉玛依区青少年的情绪疏导
维吾尔族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维吾尔族的民族个性有关,维族青少年具有外向型特质,性格豪爽、直率、情感外露;汉族则多为内倾型[8];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较敏感,易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内心冲突和人际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会使孩子抑郁焦虑情绪增多[9]。所以,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从其家庭、亲子关系入手,一方面要求家长改变不良的家庭亲子关系和教养模式,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减少师生冲突;第三方面通过专门的咨询和训练,发展中学生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让青少年认识到自身成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也来源于个体成长中的困惑;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有必要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3.2 增强自信,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倡导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人际沟通和交流
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往往会影响如何看待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并影响到个体的人际交往。有研究表明,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如果在正念训练中加入提升自尊的内容,或许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其幸福感[10]。甘文斌等人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尊在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之间起中介作用[11]。自尊的人,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好,能够较好的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较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自尊较低的人,由于其自我评价较低,自我价值感低,其在人际交往中对负性情绪所持的负性评价更为担心,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采取回避行为,并且体验到更多的无助感,社会支持体验较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可促使个体面对挫折,能够面对现实,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一切。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虽然能暂时恢复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3 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受传统文化和传统行为习惯的影响,在研究不同民族个体的心理行为特点时,要考虑民族和地区的因素。维吾尔族父母给孩子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心理卫生服务中,须考虑不同民族的学生在风俗、文化以及相应地在心理卫生问题表现上的差异。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12]。尹文娟等的研究认为,不同民族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其中民族特点、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区域特性都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13],比如壮族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身体症状方面高于汉族,瑶族学生比汉族和壮族更显孤独,壮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汉族要多[14]。
本研究中,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程度高于汉族青少年。而史靖宇,赵旭东对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研究显示,维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汉族学生[15],认为这与维、汉民族气质、性格有明显不同有关。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干预需要考虑民族、文化环境的因素,考虑到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从而收到更好的干预效果。提倡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
[1]王新梅.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比较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9(1):29-34
[2]马尔当,韩骢,叶广俊.新疆吐鲁番市维吾尔族与汉族高中生心理卫生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5):214-215
[3]张玉红,孟卫江.新疆汉、维、哈族城乡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的比较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5(4):53-56
[4]赵作荣,张玉红.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小学生人际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0(4):85-89
[5]薛建爱,毕存箭,杨俊敏,等.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96-98
[6]许艳,田晨,王浩,等.新疆喀什地区汉族、维吾尔族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往尝科学版,2013,27(12):151-153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318
[8]杨征,张志斌,吴新淮.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族519名男青年试用EPW问卷的初步报告[J].心理学报,1989,54(1):103-103
[9]杨菲,吴鑫德.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冲突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18-1420
[10]高立雅,耿岩,刘兴华.初一学生正念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749-1751
[11]甘文斌,周宁,陈佳,等.初中生情绪智力、自尊与自我妨碍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62-1564
[12]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13]尹文娟,荆承红,施建农.维吾尔族、汉族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16-518
[14]罗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9-1552
[15]史靖宇,赵旭东.上海新疆高中维族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