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制造业污染分析及防治
2015-07-07何佳凝
◎ 文/何佳凝
我国医药制造业污染分析及防治
◎ 文/何佳凝
现状
医药制造业是一个污染排放量大、污染成分复杂、环境影响严重的行业。由于我国目前对医药制造业污染处理能力有限,环境监管不力,致使大量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形式进入环境,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部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不到3%,而污染排放总量却占到6%。2010年,环境保护部发布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在工业污染源主要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前的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赫然在列。2013年底,环境保护部督查的178家医药制造企业中有18家环境违法问题突出,“三废”超标排放问题严重。
(1)化学制药废水含有极高浓度的COD、BOD5。有的企业COD、BOD5值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废水进入水体后会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影响水生生物健康。同时,废水中常含有高浓度的氰、酚、芳香族胺和抗生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难降解和生物毒性的特点,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留,影响水环境质量及其自净能力。此外,部分污染物如类雌性激素、抗生素和多环芳烃等还可能在水生生物体内聚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对整个生态系统健康造成威胁。
(2)废气也是医药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污染之一。在医药制造的化学反应中可能产生各种废气,包括无机废气、有机废气、恶臭气体和化工综合废气等。这些废气组成复杂,收集和治理难度较大,一旦进入大气就会产生异味。不仅如此,一些制药企业排放的有机废气还可以通过呼吸和皮肤进入人体,导致中枢神经产生障碍、病变甚至死亡。
(3)作为制药大国,我国药品原材料用量极大。同时由于我国药品原材料利用率低,产出率平均只有30%左右,有的甚至是上百吨的原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吨的成品,导致产生数量庞大的废渣。医药废渣不仅量大、味道难闻,而且还可能含有重金属、抗生素和微生物等,如果露天堆放,对土壤和水质会造成严重污染。我国将大部分制药废渣认定为危险废物,需要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置管理。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废渣综合利用和处理比例都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小型制药企业废渣偷排现象严重。
2.污染治理困难,环保投入有限
相对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三废”的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现有的污染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1)制药“三废”组成复杂,难以处理。其一,我国医药产品的总量较大,产生“三废”的比例较高。其二,由于医药产品种类繁多,污染物种类多,TDS和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毒性大,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物抑制性,因此总体治理难度较大。其三,药品生产企业往往同时生产多种药物,污染物成分不同且毒性相互叠加,进一步加大了污染处理的难度。部分企业虽然加装了污染处理设备,去除了90%以上的污染,但仍然难以达标排放。
(2)处理“三废”的高昂费用也是影响企业排放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制药企业在环保方面有大量的投入,专门用于污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厂区和装备,往往占到整个厂区的一半面积。但在我国只有很少企业能达到这个标准。此外,由于处理工艺步骤多、能耗大,处理药剂使用量大,每吨医药制造废水的处理成本达到10-50元,有的甚至更高。这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特别是利润较低、“三废”量较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是个不小的负担。为节省运营成本,部分医药制造企业不惜铤而走险,治污设施非正常运转,偷排、超标排放时有发生。
(3)部分企业经常变更产品和产量,使原有污染处理设备处理失能;应急处理能力建设不足,污染设备失灵后无法应对;污染设施使用不当,超负荷使用设施也是造成污染超标排放的重要原因。
3.环境监管不力,超标排放频发
由于医药生产是污染和能耗大户,因此医药制造企业一直是环保部门重点污染源监控的目标。然而,尽管环境保护部在2010年颁布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了国家对医药制造污水排放的要求,并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2013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但医药制造企业污染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污染的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
(1)医药制造废水的屡禁不止与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监管不力有关。其一,医药制造企业在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对治理医药企业污染,特别是关停重污染医药企业动力不足。其二,《环境保护法》对污染企业处罚较轻,无法对涉污企业形成震慑力。其三,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以及企业生产药品品种不固定带来的排污不确定性都给环保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其四,违法排污企业多选择夜间进行超标污染物的偷排,或是利用稀释的方法制造污染达标的假象。
(2)医药制造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生的产业。但由于污染排放,医药制造企业屡触环保红线,不仅严重威胁了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从长远角度看也无益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 悠悠昊天 陈宝林/摄
建议
医药制造业污染由来已久且问题严重,“前门制药治病,后门排污致病”已经成为我国部分药企的真实写照。要改变医药制造企业排污的问题,应从制度、监管和科技等方面着手,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共同实现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1.提高政府部门和药企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政府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区域经济的发展。
(1)重视医药企业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在严格管控现有的医药制造企业污染排放的同时,限制污染严重的新增医药制造企业的审批。
(2)提升医药制造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通过提供资金帮助、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企业优化原材料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和提升污染治理效率。
2.完善医药污染监管机制,严惩违规排放
(1)环保部门要根据国内外药品生产情况及药品排污状况进一步修订医药制造业污染排放的相应法律法规,对污染严重、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该制订具体的排污标准。
(2)环保部门应严格执行《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医药制造企业的排污进行控制,将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程控制转变:对新的医药企业建设项目,要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制度和建设过程中的“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严禁环保不达标企业上马;对现有企业开展全天候、多方位的监控,对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应立即停产并限期整改,通过停产、罚款和限制出口等一系列政策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实现排污达标;对于污染物偷排的医药制造企业,要对其所造成的环境和健康损害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追究其法人及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3.调整我国医药产品结构,引导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低污染的药品
(1)对我国生产和出口优势较为明显的原料药及中间体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昂的问题,应引导企业逐步对大宗原料药进行精细化、系列化的管理,向原料药的行业链下游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减少能源的耗费和污染的产生。
(2)对于部分收益率较低,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药品,可以采用控制产量、限制出口等方法调节其产量,促进企业转型。
(3)高附加值低污染的药物研发和生产转型,符合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对我国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4.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减少污染总量
(1)提高药品的综合利用率。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情况来看,科技投入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要加大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投入,促进企业开发、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量。
(2)相对于其他行业,医药制造业的污染量大,成分相对复杂,治理成本较高是企业治污不力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应注重“疏堵结合”,在限制企业排放的同时,加大对企业污染治理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医药废水、废气治理的科研工作,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5.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提高舆论监督能力
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加之医药制造业污染排放存在隐蔽性、不规律性等特点,环境监管难度较大,单靠环保部门的监管往往会出现管理滞后问题。
(1)充分发挥媒体、环保公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利用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和网络等新舆论平台直接、快捷的特点,协助环保部门监管医药企业的污染排放,做到对污染早发现、早处理,降低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
(2)借助媒体宣传提高社会对医药制造企业的关注度,企业一旦有违背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不仅会受到政策层面的惩罚,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