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种声音现身
2015-07-07孙明亮
编辑手记
让各种声音现身
约一百五十年前,李鸿章在上同治皇帝的奏折中,针对时局有“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提法。这个提法并未过时,我们仍身处“大变局”之中。当然,历史早已翻到了新的一页,此变非彼变,因何而变、变什么、变向哪里,在今天有了完全不同的语境和内容。变局自有变数,变数背后是各种不同的立场,以及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让进行不同思考的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细心的读者,哪怕大致地浏览一遍本期的文章,都能体会到刊物的此番用意。
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刊物的容量有限,编辑的视野有限,而这个时代正在诞生着前所未有的可谓海量的各种意见。每一种意见都在尽其所能争取可资利用的资源,力求在左右时代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意见或活跃于某个具体领域,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予以整体性观照,有的逐渐壮大,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背景深厚大有来路,有的独树一帜剑走偏锋,有的是苦口良药,有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的被收编整合,有的如同孤魂野鬼。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哪一种意见都能轻易地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刊物的公众性显得尤为重要,而把捉和实现这种公众性绝非易事。
我们无意于成为那种同人圈子类刊物,作为某种声音的集结阵地,这种刊物当然很重要,而我们更愿意清理出可供各种声音激烈争辩的讲台或短兵相接的战场。多样性不应该只是一个标签,而要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每种声音的具体音调和音色。当读者翻开刊物,那些安静地躺在不同页面上的各种声音就会站立起来,在你的内心深处开始争吵和推搡。刊物在今日的公众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一点,尽管这并不是一种时髦的办刊思路。
比如网络文学,北京大学邵燕君和上海大学王晓明两位先生就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在前者那里,网络文学被视作文学的前进方向,网络作家千幻冰云亦被看作典范请进了北大的文学课堂;而后者则忧虑于网络游戏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对于那些“依照玩网络游戏时养成的心智习惯写出来的诗歌和小说”持一种警惕态度。两位先生的问题视阈无疑有相当一部分重合在一起,其分歧亦显而易见,而面对这种分歧,读者心中自会有所判断。当然,我们并非只看重这些对立的声音,因为就实际情形来看,不同声音之间的关系远为复杂得多。它们得以生发的共同土壤,它们潜在的对话空间以及趋于一致的终极诉求,等等,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作为编者,让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现身”的机会,正是我们看待问题的首要立场。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