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点有效思考
2015-07-06赵成龙
赵成龙
摘 要:诗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人文素养以及陶冶学生情操的最佳媒介之一。因此,在语文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激发出来,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文化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信息技术;类比鉴赏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词赋予了语文学科一定的灵魂。在诗歌教学中,要想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少不了对诗词的探究性学习。本文主要结合诗词鉴赏,浅析自己的几点教学见解,具体分析如下。
一、借助信息技术了解诗人以及写作背景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是过去那种“一支粉笔加一个黑板”的单一教法就可以完成的。古诗词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丰富诗词的课程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及时地帮助学生补充一些知识,让他们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和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的内涵。例如,在欣赏辛弃疾的《水龙吟》这首词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辛弃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能够完整地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以及人物评价和故居墓葬等。然后,教师再借助网络资源适当地为学生补充这样一条信息:辛弃疾一心为国为民,但是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了解了这一信息,学生在欣赏他的诗词时,就能够抓住要点了。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充分地借助网络资源,既能拉近诗词和学生间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效率。
二、委婉和直抒
诗词中,委婉的主要特点在于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引而不发,或是欲说还休,值得每一位读者体味。但是,我们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要能够看到这言外之意仍得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触发。比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词人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同时也加入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促使客观环境和词人内在的情绪融合地交织在一起,读者由此可以想象到词人的寂寞和伤情。这也正是因为词人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启发读者的合理想象,表达她内心世界沉痛至深的感情。此外,还有一种是直接抒情的,不需要借助任何的“附着物”,是诗人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明自己的爱憎态度的一种直抒心意的表达方式。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人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和情操的心愿。因此,诗词鉴赏时,抓住这些要点,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类比鉴赏来品味诗词的意象
诗词中的物象、词句等通常都隐含着多重意象,因此,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古诗词中的“梅花”一词象征着高洁以及坚韧的品格,“菊花”则象征着坚贞高洁,“鸿雁”则是思乡怀亲的标志,“兰花、竹子以及莲花、梧桐和杜鹃”等也都是古诗词中经常被采用的物象。另外,古诗词中,一般会通过谐音字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比如“柳”与“留”的谐音,诗词中也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之意,因此,也就有了折柳送友的习惯。例如《折杨柳》和《雨霖铃》就是其中的例证。“莲”和“怜”字是谐音,和爱情有关系,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就是借“莲”来表达女子对所喜欢的男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爱情的纯洁向往等。抓住这些谐音字,也能够很好地欣赏一些诗词。
此外,通过诗词的类比鉴赏可以将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就是不同作者之间的类比。很多诗人由于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不同,导致思想也不同,这些因素都能够在诗人的诗作中体现出来。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其中,前期作品《醉花阴》描述的是闺中少妇的“闲愁”,与后期作品《声声慢》中国破家亡的“浓愁”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内涵。通过类比加以鉴赏,有利于学生对一些诗词中隐含的意象品味更加真切。
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学生的感悟自得,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去鉴赏诗词的内涵和意境,还要采取有效的引领策略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想象和体验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人文美。让学生也都能够诗意地穿梭在古诗词当中,通过鉴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素养,为提升学生的情感力、审美品位以及创新能力等奠定良好基础,在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精神境界也都能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祁德富.关于诗词鉴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1).
[2]齐秀萍.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2,10(08):63-65.
[3]何晓燕.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1(01).
[4]曾祥富.浅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读”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