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5-07-06满德日花
满德日花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高效性,并且会使学生感觉压力大、作业多。结合新课标下的化学教育,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开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高中化学教学大体上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以理论为主,实验部分有时走马观花,缺乏深度,甚至有的实验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讲一遍,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现针对高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内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内容,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针对课堂教学播放多媒体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师的合理引导很重要。教师要考虑课堂的内外部条件,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现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化学中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定律、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等,这些概念必须在实际的实验中得到理解,或者教师通过媒体片段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才能更高效,学生的进步才会更大。
二、结合理论,重视实验部分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高中化学中的实验占有很大的比重,且实验方面是个庞大而深奥的系统,学生只有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才能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实验是教师做,学生只是旁观者,导致学生对实验课只存在表面的记忆。就实验部分来讲,有简单的基础性实验,也有复杂的提高性实验。笔者在学生时代,由于受学校经济的限制,一直不知道启普发生器是做什么用的,老师只是说它是用来做不溶性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制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的装置,至于如何做这
类实验,具体的操作又是怎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在考试中遇到了,我们就把老师的话照搬上去。后来学校的经济状况逐渐改善,引进了一批教学实验器材,那时我才知道启普发生器的样子和试验方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氢氧化钠和水的反应这一实验,很多教师觉得简单,就没让学生进实验室去操作,在教学时,教师只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在此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论考试中能得心应手,但在实验中并不能游刃有余,很多学生会将氢氧化钠块放入试管中反应,这样一来就可能发生危险。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细化实验步骤,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三、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种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某些化学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装置有很多种设计方案,并且在相关实验中要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并不断改良。具体的设计方案有切断装置和设置防护装置两种。切断装置是指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如实验中制取氧气、甲烷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拿出来,再熄灭酒精灯;设置防护装置一般有倒立漏斗式、肚容式、蓄液式等。这些装置的目的是防止倒吸,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倒吸的原因,还要求学生理解装置的设计原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重点归纳,巩固学习要点
在学习碱金属、碳族元素和氮族元素时,可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同一类化学元素的特征及相关化学反应,从而更容易掌握学习中的重点,也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归纳和掌握知识,从根本上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高效地学习、自主地学习。例如,化学实验中的银镜反应,学生可对实验进行不同的探讨,从根本上细化教学内容,从分子的角度理解反应的本质,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方式也存在差异,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自主探讨中学会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其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在教学中,可利用合理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重点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过渡到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化学教育更切合实际,迈出更辉煌的一步。
参考文献:
黄晓丽.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J].化学教与学,2010(0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