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价值
2015-07-06张连红熊丽
张连红 熊丽
[摘 要] 目的:探索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收的78例N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其中对照组39例患儿采用传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39例患儿采用NIPPV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和转归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pH、PaO2、O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aCO2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PaO2、PaCO2、OI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减少,治疗成功率较之对照组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BPD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分别为7.69%、12.82%和7.69%,均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NIPPV用于NRDS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缩短无创通气时间,且并发症少,疗效优于NCPAP治疗。
[关键词]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5)03-066-03
新生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易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肺部发育不成熟的早产儿发病率高且病情较为严重,也是导致早产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2]。无创呼吸支持模式用于治疗NRDS可降低患儿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已逐渐得到临床重视[3]。其中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是目前国外已经推广的一种新型呼吸支持模式,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比较可提供更强的呼吸支持且能减少多种呼吸道并发症发生[4]。本研究旨在探讨NIPPV用于NRDS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现进行详细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收的78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且排除新生儿窘迫、气胸、肺炎、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颅内出血、伴有先天畸形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男21例和女18例,胎龄28~36周,平均(32.13±3.64)周,出生体质量1.3~2.2kg,平均(1.72±0.45)kg,观察组39例,男23例和女16例,胎龄28~36周,平均(32.65±3.21)周,出生体质量1.4~2.2kg,平均(1.65±0.52)kg。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平均胎龄及出生体质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且获其批准,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且签订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NCPAP治疗,使用INFANT FLOW SYSTEM 型呼吸机,选择大小合适的鼻塞,参数设置:呼气末正压4~8cmH2O,流速6~10L/min,吸氧浓度0.25~0.40,根据其血气分析结果及患儿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0.30,且血气正常,无呼吸暂停或呼吸窘迫则可撤机。
观察组患儿采取NIPPV治疗,使用Drager Babylog 8000型呼吸机,调节吸气峰压15~20cmH2O,呼气末正压5~6cmH2O,呼吸频率20~40次/min,吸氧浓度0.25~0.60,根据其血气分析结果及患儿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0.30,且血气正常,无呼吸暂停或呼吸窘迫则可撤机。
1.3 疗效评定
治疗成功为患儿病情(气促、三凹征、青紫)得到改善,X线胸片显示好转,可顺利撤机且不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时检测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OI)=PaO2/FiO2;记录无创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析并发症及患儿转归情况,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机械通气率或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形式表示,采用c2检验,应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pH、PaO2、O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aCO2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PaO2、PaCO2、OI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2.2 患者无创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20±6.13)h和(12.85±1.78)d,较之对照组显著减少,治疗成功率为92.31%,较之对照组显著提高,组间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2.3 患者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BPD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分别为7.69%、12.82%和7.69%,均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组间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病死率高。机械通气治疗可降低NRDS病死率,但因其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却会导致患儿预后不良而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和推
广[7]。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均不需要行气管插管,而是通过鼻塞进行辅助呼吸,能够避免有创通气模式在建立人工气道时产生的肺损伤及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比较NCPAP和NIPPV用于NRDS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儿pH、PaO2、OI、PaCO2各指标,且NIPPV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NIPPV在NCPAP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特定频率间歇正压,能传导至下呼吸道而刺激呼吸运动,产生更高的平均气道压力,提高患儿肺容量,增加肺部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并能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减少呼吸肌的做功,解除呼吸肌疲劳,支持肺泡扩张,增加肺泡充盈,增加气体交换,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及时纠正酸中毒,具有更好的呼吸支持作用,与文献[8]报道一致;另外,与NCPAP治疗比较,NIPPV治疗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分析是由于NIPPV可更好地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尽快恢复肺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从而缩短无创通气时间,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治疗效果。而针对治疗产生的并发症分析可见,NIPPV治疗组患儿呼吸机相关肺炎、BPD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率显著降低。NIPPV治疗能够保留患儿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功能残气量而减少或避免气体通过食道而进入胃部出现的腹胀;NIPPV治疗能够保持气道在整个呼吸周期处于扩张状态,增加跨肺的压力,防止肺泡萎陷,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损耗,从而改善肺的顺应性,减少BPD的发生;NIPPV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儿肺气体交换和氧合功能,纠正其缺氧状态而减轻视网膜缺氧,还可以减少新生血管和纤维的增生,以降低患儿治疗后ROP的发生,同时因患儿脑血流再灌注损伤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而降低了IVH的发生率,与研究报道有一致性[9]。但也有相反的研究结论[10],认为两种治疗方式BPD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仍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NIPPV用于NRDS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对改善氧合功能及降低机械通气方面更具优势,能够缩短患儿行无创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其疗效要明显优于NCPAP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呼吸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史源,唐仕芳,赵锦宁,等.间歇与持续经鼻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8):1991-1994.
[2] Lista G,Castoldi F,Bianchi S,et al.Surfactant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cta Biomied,2012,83(S1):21-23.
[3] 高薇薇,谭三智,陈运彬,等.鼻塞式同步间歇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24-526.
[4] Bhandari V,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newborn: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J].J Perinatol,2010,30(8):505-512.
[5] 崔藴璞,童笑梅,汤亚南,等.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1):24-28.
[6]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3.
[7] Ramanathan R.Nasal respiratory support through the nares: its time has come[J]. J Perinatol, 2010, 30(Sl): 67 -72.
[8] 胡芬.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5):93-94.
[9] 陈信,彭万胜,王磊,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9):713-717.
[10] 孟灵芝,刘翠青.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9): 6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