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不折不从,深潜其文
2015-07-06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他在初涉人世的时候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他在刚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的女人,他在喧嚣的城市中魂牵梦绕于故乡的山水,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他在苦难的拉锯战中用沉默对抗粗暴。这就是沈从文,一个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写作者和思想者。
沈从文语录
·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人生中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都是湿的。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腹有读书气自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叫边城的地方
@金介甫
1902年12月,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他家是行伍背景,祖父曾因战功卓著而从社会底层一跃成为高级将领,父亲受此影响也想当将军,只是在军队混了一圈并未如愿。
6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对儿时的沈从文来说,湘西的自然环境与人间生活实在比私塾里的功课有意思多了。
沈从文“变本加厉”地继续自己的逃学生活,但也因此在私塾读“小书”的同时一直有机会“阅读”一本用湘西的自然人情写成的“大书”。儿时的沈从文确实不像钱穆、顾颉刚等人小时候可以在“小书”面前坐得住,他那时心里只装得下凤凰城的自然与人情世界。
念到高小毕业时,沈从文想去参加当地举办的军事学校。家里也觉得,与其让他在外面撒野,不如让他去受军事训练,便同意了。那一年,沈从文15岁,家道早已中落。不久沈从文便随军队向沅陵开进,直到1921年,这支部队“全军覆没”,沈从文又被遣回家乡。
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可他只有高小文凭,标点符号都不懂,面试时更是得了个零分,连报名费两元也被燕京大学退了回来。没办法,他只好去风气自由的北大偷听,去琉璃厂的书肆学东西。
这时的他决意要做一名“文学青年”了,而且是毫无经济基础的文学青年。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他只得租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名之曰“窄而霉小斋”。然而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他向报社投稿,因没有名气,又没有名家提携。到1924年11月,仍是一篇也不见发表。穷困潦倒之际,他给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可郁达夫自己也是朝不保夕,只能在接到信后,顶着鹅毛大雪去“窄而霉小斋”会见向他求助却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请他到饭馆饱食了一顿。
归后,悲愤的郁达夫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替沈从文鸣不平,并把他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散文诗歌,“北漂”的日子总算有了点基础。
1925年3月是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沈从文在这个季节里也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林宰平、胡也频以及老乡丁玲,还有《京报》《民众文艺》等期刊,都如及时雨一般向他袭来。连文学界领袖级人物梁启超都对他有了好感。到1925年秋天,与《现代评论》的关系也建立起来了。林宰平趁势又把沈从文介绍给“新月派”,使他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人。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公开把沈从文列为约稿作者,还撰文称赞沈从文的文学才华。1926年起,沈从文的散文、小说及戏剧作品又被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店、光华书局出版,他因此在两三年之内成为京沪两地文坛的新星。
1927年,京城学人纷纷南下,沈从文亦于年底迁至上海,并很快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小说,关系网进一步扩大。虽说经济上并没有彻底翻身,但有这些关系也足以让他在文教界找到出路了。
接下来的大变化是因为“卢沟桥事件”爆发,知识分子纷纷前往内陆,沈从文也跟着过去了,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担任教授。联大时期的沈从文迎来了教学事业的顶峰。
沈从文不善于学院派的“讲课”,而善于“谈天”,就像当年的孔子。他的“谈天”教学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都是在启发学生怎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就此而言,他是一个心灵自由、幸福的教师。在西南联大,他的教学职业从未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分离过,而他的生命体验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使他从一个不会上课的讲师变成了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也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可以说每一个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有一块叫边城的地方。endprint
(选自《沈从文传》,有删改)
【操千曲而后晓声】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我的表叔沈从文在解放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的作品和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在生活中,若有人说沈从文“伟大”,那简直是笑话。他从来没有在“伟大”这个概念里生活过一秒钟。他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他的一生,是不停“完成”的一生。他不过是一颗星星,一颗不仰仗什么而自己发光的星星。
如果硬要在他头上加一个形容词的话,“平常”最合适。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长年累月生发出水滴石穿的力量。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上出现了怀疑,因此考虑那位皇太子是不是真的皇太子。这是个大事情,我没有这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专家长辈,可以去请教他。
在表叔家的客厅里,他仔细翻了又翻,然后说:“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那次会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至今还记得的是,他跟大家还说了另外一些话。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高兴地谈到研究服饰的经过,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谈话快结束时,他说:“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他却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中央美院有位很有学问的研究家,是他以前的老学生,和我们的关系十分亲密。一个下午,他紧张地走进我的住地,十分体贴地告诉我:“你要有心理准备,我把你和你表叔都揭发了!”
我恨不得给他两拳,连忙跑去告诉表叔。难以想象地,表叔偷偷笑起来,悄悄告诉我:“这人会这样的,在昆明跑警报的时候,他过乡里浅水河都怕,要比他矮的同学背他过去……”
日子松点儿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他说他每天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他说,有一天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人的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应该好好练一练!”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可想而知,但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就是在那里,身边无任何参考资料,仅凭记忆,他完成了21万字的服装史。他那种寂寞的振作,真为受苦的读书人争气!
一个小学甚至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究竟从哪里来的?我想来想去,始终得不到准确结论,赖着脸皮说,我们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他真是个智者,他看不懂乐谱,可你听他谈音乐,一套又一套,和音乐一样好听,发人聪明。他说:“美,不免令人心酸!”这说的像是他自己的生涯。
前两年,我在表叔的陵园刻了一块石碑,上头写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献给他,也献给各种“战场”上的“士兵”,这是我们命定的、最好的归宿。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吉首
(有删节)
【问渠那得清如许】
沈从文的自负
21岁的沈从文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从遥远的边城投奔京城而来,加入到“北漂”的行列。当时他一下火车立刻就被眼前城市的景象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自负地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征服你的。”京城米贵,居之不易。但此后沈从文硬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京城大腕,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1934年1月18日,沈从文在致张兆和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的所谓的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办法拒绝。”沈从文是何等自负,他不但认为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强,而且天才般地预见了自己作品会长存甚至不朽。事实证明,他说的没错。沈从文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作品《边城》《湘西》等影响了至今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人,这绝不是偶然的。
沈从文从生到死,自始至终都是自负的。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病逝家中。碑文同样写得很自负。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辑沈从文自己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整个一圣哲姿态。
名师高徒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在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相映生辉的这两颗双子星,亦师亦友的情谊,穿越了百年的历史风云。
沈从文教创作课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写”,他鼓励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即便有时在课堂上出两个题目,也非常具体,像“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里的空气”等,意在让学生像初进工厂的青年工人那样,先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会组装。对于学生的习作,他除了仔细点评,写出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将一些与这篇作文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作品介绍给学生阅读。沈从文教的这些创作方法,让汪曾祺受益终生。endprint
沈从文在创作课上曾有一句口头禅:“要贴到人物来写。”,汪曾祺听了如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沈从文有意让汪曾祺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汪即侃侃而谈:“我以为这是写小说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如此透彻的理解,不仅让同学们听得入神,更使沈从文欣喜不已。
执着与封笔
沈从文一生自称为“乡下人”,这是一个执着得近乎固执,又谦卑得如一棵草的乡人下。少年入伍,见过多少的同伴生命转瞬消失,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自此,沈从文的文字中几乎从没有对死亡的惊呼呐喊,有的只有默默承受,有的只有将死者的力量传递到生者的心中继续上路。
青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创造了一个奇迹。鲁迅曾这样谈外省来北京寻找理想的青年人:将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在北京堕落了,要么回到故乡。的确,只有一腔热情,无依无靠的青年人大多数就是这样了。然而,沈从文留在了北京,既没有堕落,也不再回头返回故乡。他给自己的住地取名“窄而霉小斋”,单从这个名字就知道他的生存处境,一年又一年,沈从文在只要还有一口气、还活着的状况下在京城支撑着。支撑他的信念和动力是那样的单纯,他热爱文学,他只是拼命地写着,不知道自己写下来的文字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后来人们评价沈从文是一个高产的作家,我想写作于沈从文一定像一团火、一束光,它首先点亮了他自己,即便无比黑暗、无比艰难的日子,有这火、这光在,沈从文就不会在北京困窘而寒冷的冬天坠落。
沈从文曾经认为文学于他“终其一生,无从更改”。即便1953年毛泽东主席见到他时说:“你还可以写小说嘛。”沈从文依然做了人生当中一个艰难而又坚定的抉择:他决定封笔。
沈从文从此改行做历史研究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年,再不写小说。他做学者依然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有成就,他写成了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请运用沈从文这个人物素材,围绕“自负”“执着”“无从驯服的斑马”三个话题,各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
参考示例:
1.自负 古人言:“书生留得一分狂。”沈从文在《八骏图》自存本上做出过这样的题识:“从这个集子所涉及的问题、社会认识,以及其他方面看来,它应当得到比《呐喊》成就更高的评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个小书必永生。”如此明目张胆地将自己与鲁迅相提并论并声称自己的作品将永生,恐怕也只有沈从文这个“愣头”,才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然而,读书人总须有一点个性、一点性情、一点棱角、一点风骨,如果一味“乖巧”“温顺”“圆滑”“中庸”,那只能是精神的侏儒。难得沈从文的自负。
2.执着 生命因热爱而执着。沈从文曾经认为文学于他“终其一生,无从更改”。然而,正如他青年时代坚守在北京写作一样,几十年后,他用放弃的形式捍卫了自己心目中文学的独立性。生命可以像水、像草、像尘,高贵或是卑微着,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存,正如沈从文在人们奉他为作家时他深知自己是一个“乡下人”。当患难来临,罚他拔草和打扫厕所时,他如在乡下一丝不苟地劳动着。深秋季节看到院里的一朵红花开了,他感叹:那朵小花,真美。即便寒风瑟瑟,他依然热爱生命,相信生命。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面对突袭而来的命运,从容地尊崇自己的心灵,宠辱不惊,坦然而行。
3.无从驯服的斑马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他待人谦和、处事低调,尤其是晚年慈祥得简直像一位农村老太。沈从文一直把自己当作乡下人,他仿佛有些瞧不起知识阶级,这从其晚年未完成的一篇题为《无从驯服的斑马》中可见一些象征意味。与当时知识阶层所拥有的闻风而动的本领相比,他这个乡下人则显得质朴诚实许多。毫无疑问,这种对比,更凸显出了沈老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在当时巨大的生活变动下,沈从文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个角落里他并没有苟延喘息,而是安身立命。
(供稿/陈元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