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到底有多贪?
2015-07-06李德林
李德林
1917年1月31日,庆亲王奕劻在天津去世,终年77周岁——前一年的4月,他已经高调地办了八十寿宴。
《纽约时报》在2月2日发布了相关讣闻及庆亲王的简略生平,并总结说:“庆亲王一生,以一无所有的皇族旁系开始,以亿万富翁的身家而辞世,伦敦《泰晤士报》在回顾他的生平时,认为正是他发展了乱政的艺术。”
大清特色的官场,最为盛产的就是贪官。知名度最高的,一是和珅,二是庆亲王。巧的是,前后两代巨贪至少在名义上住过同一个府邸,那就是早年的和珅府、随后的庆王府、最后的恭王府——如今全中国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清代王府。
奕劻最大的本事就是贪腐
1911年5月17日,《泰晤士报》发表长文《中国首任总理》。这是西方媒体介绍庆亲王履历最为详尽的一次。当时,中国刚刚进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改革,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个责任内阁,庆亲王出任首任内阁总理。
这篇文章对庆亲王并不友好,文末单辟一节,小标题就是“他的私生活与个性”。文章引用了中国人的“普遍说法”,说他家就是中国官场的“集市”,连门房都设了“收费站”——这指的是收取“门包”,即门房收取的红包。文章认为,庆亲王多年来都是中国官场最大的“恶魔”,但却享有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监察者们徒劳地弹劾他,媒体提及他时只有诅咒,但他毫发无损,并且权力日增。随后,这篇文章花费了相当篇幅,介绍庆亲王通过联姻编织的巨大官场网络。
有关庆亲王的各种贪腐事迹,大多记载在晚清和民国的笔记之中,不管是否靠谱,都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段子,也成为后世学者采用的史料。
奕劻之贪财,在晚清无人可与其匹敌,堪称“晚清第一贪”。1911年《泰晤士报》刊发《庆亲王外传》一文爆料称,庆亲王仅在汇丰银行一地的存款,就达到200万两之巨。清朝倾覆之际,奕劻通过受贿索贿聚敛的家产折合白银亿两以上,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多万两。凡是到奕劻门下求官者,皆要献上大笔银两。如,杨士骧的山东巡抚一职,就出了10万两银子,而袁世凯、徐世昌等人也都是花了重金才买得更大的乌纱帽。1911年,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风,售银30万两。有一身家丰厚者提出要买,奕劻知道对方身家丰厚,“别人30万可以,你就非60万两不可”。后来买官者托人说情砍价,才以30万买下这顶乌纱,但奕劻要求“须交现金,不收他物”。有人这样评价奕劻:“以理内政,则内政无不荒,以理外交,则外交无不败……奕劻于皇族中,固断送满清之第一罪人矣。”可以说,奕劻最大的本事就是贪污。
一只打不倒的“大老虎”
奕劻一生受到的弹劾,据正史所载的比較可靠的指控,发生过两次,那就是晚清两次著名的“台谏风潮”,矛头都直指庆亲王。
第一次是1907年的一起“权色交易”。庆亲王的儿子、商部尚书载振出差路过天津,看中了名歌姬杨翠喜,候补道段芝贵随即用重金为美人赎身,献给载部长。如果到此为止,无非是一段风流佳话而已。但不久,段芝贵便被破格提拔,一跃成了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立即上奏弹劾,认定是“性贿赂”。中央派了载沣等人去查,结果“查无实据”,赵启霖反被革职,激发了御史们公愤,最后,赵被复职,段巡抚被免职,载部长主动辞职。
第二次是三年后(1910年),另一御史江春霖又向庆亲王发难,弹章的题目就是《劾庆亲王老奸窃位多引匪人疏》,火药味很浓,震动朝野。江被责为“沽名钓誉”“莠言乱政”,处分是“回原衙门行走”,换个工作岗位,结果江干脆辞职,炒了朝廷的鱿鱼,一下子名动四海。御史们群起效仿,“不让江氏一人独为君子,访查中外大臣劣迹,联名入奏,以尽职责”,掀起了舆论监督的大高潮,逼得庆亲王只好请假躲避。
奕劻的贪腐在当时已经是恶名昭彰,御史大人们一次次试图打老虎,可一次次都安全过线,慈禧太后难道真的老糊涂了?要知道,1840年后,清朝已经不再是那个八旗独尊的天朝上国了,海外势力已经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渗透到权力中枢。辛酉政变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宪政改革的系列改革中,慈禧成了乾纲独断的“改革总设计师”,大事绝不糊涂。
慈禧为什么放过了奕劻
在慈禧太后的眼里,奕劻是个政治上过硬的大忠臣。
专制集团相信枪杆子,“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背后有一个强盗集团的政治经营逻辑,他们依靠暴力掠夺成为专制利益集团。如果窃国的专制集团独享分赃,不允许州官贪腐,谁还会拥护你呢?专制集团有一个规律,王朝时间越长,接班的君王对政权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新君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大规模地反腐败,杀鸡给猴看,树立自己的权威,可枪杆子以及干部们都不是他亲手培养的,反腐败绝大多数都成为祸乱之源。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想法笼络臣子,腐败成为专制者给臣子们的红利,贪腐成了臣子们向新君主纳的投名状。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面临一大堆执政问题,枪杆子们都在前线剿灭太平军匪乱,北京城内有年轻睿智的恭亲王奕?,自己不是受命于天的皇帝,也不是宪政选举的总统,压根儿就没有执政的合法性。到了光绪皇帝时期,慈禧太后面临的问题更严重,她不是皇帝的生母,真正受命于天的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成为她执政的最大敌人。
政治派系成了慈禧太后唯一的选择。恭亲王奕?曾经是慈禧太后的老公、咸丰皇帝的皇位最大竞争者,慈禧太后岂能真正将她老公的政敌当成盟友?光绪皇帝登基后,奕?更是慈禧太后执政的威胁者。醇亲王奕譞是自己的小叔子,慈禧太后为了防止奕譞跟奕?结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奕譞。奕譞的儿子登基成为光绪皇帝后,慈禧太后再度面临奕譞这位新的执政威胁者,她选择了对她一直忠贞不二的八旗股肱荣禄执掌兵权,牢牢地控制着军权。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选择了一手反腐败,一手养老虎的策略。光绪皇帝登基后不久,慈禧太后要重塑自己的执政权威,决定拿当时轰动中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开刀,慈禧太后毫不手软地摘掉了江浙数百位官员的乌纱帽,打击了掌握枪杆子湘军集团的势力。奕劻作为爱新觉罗宗室,他不会成为皇权的觊觎者,自然也不是慈禧的执政敌人,他没有枪杆子,却能同掌握枪杆子的北洋袁世凯结成政治同盟,永远站在慈禧太后一边。
政治上过硬为奕劻塑造了忠臣形象,奕劻的手上沾满了戊戌六君子的血,六颗人头成为奕劻进入权力核心的投名状。这也只是慈禧太后检视奕劻忠臣的一个开始。1900年,慈禧太后欲跟死敌光绪皇帝决裂,扶持“极左派”势力。可以欧美为首的境外势力欲逼慈禧太后“归政”,义和团成为境外势力进兵北京的借口。当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独裁利益,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一开始极度反感义和团的奕劻连续数天进宫,同慈禧太后密商对策。
1900年的那个清晨,紫禁城的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突然向十一国宣战。忠臣奕劻再也没有反对义和团,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跟着慈禧太后逃跑的奕劻领命回京和谈,成为和谈的功臣。奕劻的和谈努力给了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权力之巅的机会。
当1903年荣禄去世后,慈禧太后终于给了这位“忠臣”奕劻军机大臣的位置作为权力补偿,而奕劻也终于戴稳了“铁帽子王”这顶并不好戴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