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做到初中数学的有效预习

2015-07-06张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平行线原则习惯

张泳

【摘要】 有效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预习的方法通常有问题预习法、笔记预习法、分层预习法、交流预习法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预习

有人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预习是自求进步重要步骤”. 实践证明,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同时有效预习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总结出有效预习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问题预习法

教师有目的地制定預习计划和目标,设计成表格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 师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一系列的互动处理,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预习习惯.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之前,提出的预习问题是:什么是平行?什么是平行线?生活中哪些实物上有平行线?谁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上新课时通过提问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样的预习,还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典型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代表性,是学科知识中常见的典型问题,基本概念等,忌生僻偏怪.

2. 科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注重知识体系的联系和过渡,做到“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紧密,衔接要自然,但是知识跨度不宜过大.

3. 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制定预习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可过深或过浅.

4. 可操作性原则:问题要明确,讲究实效. 应该具体表述为:“能记住……”,“能运用……”,“会计算……”等等,学生一看就懂,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

5. 全面性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考虑学生知识、方法、情感、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避免单一的“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等无效问题.

6. 趣味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带有故事性质或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最能打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二、笔记预习法

如果预习内容是关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时,可以采用这种预习方法. 在课本空白处或笔记本上圈点、批注、摘抄、记录有关的重点概念、公式、关键语、心得等. 这种预习方法通常有以下四个步骤,即一读,二画,三批,四练.

一读,先粗读一遍,领会大意,再细读二~三遍,理解内容. 尤其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图形、例题,要逐条阅读. 二画,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例如,重点的内容打上“*”,疑难问题旁边加“?”,强调的地方标注“﹗”关键字下面画“ ”等. 三批,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联想与体会,应该及时地在预习内容的旁边写出来. 四练,有三层意思:练习默写概念或公式;尝试演练例题解答过程,做课后习题;写对某一部分预习的感受、经验、总结和拓展等.

三、分层预习法

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只需看一两次就能理解的,这一类知识属于简单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经过反复的思考也能弄懂(当然这对中优学生来说);另外有些知识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搞清楚,这就是预习中的难点,也就是新课听讲时的重点.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要求预达到的层次是不同的. 例如,在学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以下不同的预习目标:1. 记住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 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3. 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四、交流预习法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 ”这说明学生亲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就是一种交流学习,动手动脑的好办法. 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性格、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建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4~6人.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交流有关预习问题. 这样做既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还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个人优势. 例如,在学习“解三角形”的习题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一个问题:“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怎样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第二天大家总结出几种主要可行的方法:1. 利用阳光下旗杆的影子与竖立在地面上米尺的影子,解相似三角形;2. 利用测角仪测出旗杆顶端相对于地面的仰角,解直角三角形;3. 利用平面镜,根据光的反射原理解题等.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教师应当长期坚持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反馈,鼓励预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适度惩罚预习中敷衍塞责的学生. 这样做对于检查预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都十分重要.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能力差异出发,做好课前预习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猜你喜欢

平行线原则习惯
《相交线与平行线》巩固练习
平行线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