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5-07-05亓静静王瑞娟
亓静静?王瑞娟
据统计,单元复习课占总课时数的17%,它对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教师对小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改革的关注却研究甚少,在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中,也很少有单元复习课的展示。那么如何上好单元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益呢?经过探索和研究,我们提炼出了“整理、完善、提升”三级助推单元复习教学法。
第一级,整理--由自主整理到合作碰撞。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清晰的建构起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知识更系统、更牢固的掌握。
那么,如何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呢?显然,课堂上,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但集体间的交流研讨却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触类旁通,拓宽知识的广度。因此,整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个人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研讨→全班共同梳理
具体实施要点:首先是个人自主复习。
一是先整体看,这个单元有哪些内容?
二是再细读,实现知识再现,并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合并?哪些可以单列?做好标记。
三是最后思考,怎样完整简洁的表示出本单元知识?
其次是小组合作研讨。
一是小组交流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及重、难点。
二是小组讨论本单元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是确定一种简洁清晰的方法,表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四是本单元哪些知识容易出错?还有哪些疑问?
最后是全班共同梳理。
待小组合作研讨后,各小组汇报整理结果,并互相补充与评价。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总结,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复习的目的在于连点成线,上述过程,就把找出点的过程放手了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小组和全班同学合作则完成了连成线的过程。这样由个体操作到集体碰撞,使学生经历了知识梳理的全过程,学会了初步的整理方法,构建出简单的知识框架,学生脑海中也初步有了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
第二级,完善--从内部联系到网络建构。
知识不是散落的点,尤其是数学知识,各版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恰恰是构成知识网络的重要线索,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宝贵资源。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的,至于这些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时,学生常常无暇顾及。复习恰恰引导学生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寻找联系,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推理,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通常借助题组训练,引领完善。
如复习《小数乘法》一单元时,整理完基本知识后出示两组练习题(紧靠挖掘出的重难点)。学生练习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着重强调,在问题的处理和教师的点拨中进一步发现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完善网络结构。
整理后出示两组题。
第一,根据18×23=414,填一填。
1.8×23=( )
1.8×2.3=( )
0.18×23=( )
0.18×230=( )
完成后学生谈,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积的小数点位置)
第二,笔算。
2.08×15 0.56×0.04
题组训练后,整理出系统图,这样,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一个个“活”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得以完善。
第三级,提升——从思想方法到应用能力。
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在温故的基础上还要知新,知新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方法上提升。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复习课是对一段时期内所学知识的整体梳理与回顾,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恰当引领学生对知识内部隐含的思想方法进行挖掘与认知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二是在应用能力上提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目标之一,因此,旧知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当然,这些练习的形式不是每节复习课都要体现,各年级段可根据复习课的内容,灵活设计练习形式,另外,练习中要相应渗透一些数学思想、解题策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证明,三级助推单元复习教学法,能够重新燃起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因为复习已不是一节课的复习,而是融入在了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之中,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课教学,既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与补充,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益,也与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數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