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个辩证关系
2015-07-05李永生
李永生
目前,我国所有省区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己陆续进入实施阶段,在使用高中新课程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部分教师对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之间的一些问题认识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无所适从,思想混乱,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把握好新课程教学的各种辩证关系,我们就会在新课程教学中游刃有余。
一、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这里首先请读者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方法是指在传统教学领域被经常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严格的说,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一个微观的战术范畴,而新课程理念则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并没有新与旧之分。新课程理念相比较传统应试教育来说,则是对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导思想的一种变革与发展,更多是一种宏观的战略范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之间并不是对等的矛盾关系,而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理念服务的,只要教学理念更新了,不管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新教学方法,都是允许的。反之,如果没有更新教学理念,而只是在课堂中使用一些看似新奇、时尚的教学方法,那也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梳理清楚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来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相当一些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不敢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担心会被人责诟为走应试教育的传统老路,而把握好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后,则使教师的教和教学的评价变得更具开放性,更具包容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课程理念,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则是根据教学三维目标的需要进行选择,而不必受教学方法的新与旧的限制。
二、虚与实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有些老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中用了“虚笔”,比如,讲故事、设情境、做游戏、分组讨论等,这些“虚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虚笔”太多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这些“虚笔”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虚笔”太多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用在教学内容上的时间过少,造成该细讲的只能粗讲,该粗讲的只能不讲,而且过多的“虚笔”会给学生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感觉,影响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虚与实的比例之间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且虚与实之间应该是互有联系,互相服务,互相映衬,有机渗透起来。
三、收与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束之高阁,无所事事了,而且教师的引导作用还需要强化,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对学生的“放”,而忽视了教师的“收”,即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动辄让学生自学,一节课教师几乎无事可做,似乎这样更能体现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例如,一些偏难内容、抽象概念,则由教师讲解更为合理,而且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就学生可能产生的误区和错误作及时的引导和澄清。
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就如天空中的风筝和手中的绳,如果没有绳子的牵引,风筝则飞不起来或无法飞得更高,换句话说,收是为了更好的放。
四、动与静的关系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热闹的教学氛围,或者说为了让学生能夠“动”起来,整堂课都在说话,老师也在讲,学生也在讲,甚至在学生练习、思考时教师也在旁边不甘寂寞,喋喋不休的在讲。这些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动”起来了,实际上,我们如果深入思考,则会产生疑问:学生难道只需要“动”,不需要“静”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课堂上需要“动”,也需要“静”,静不是死,而是学生在进行安静的思考、推理或者消化,宁静以致远,教师在学生进行思考、推理或者消化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此时的“静”,是另一种形式的“动”,是学生的思维在“动”,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动”,因此说,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理性和辩证,教师应该站在辩证法的高度,深入剖析各种矛盾、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阅读课堂的能力,及时根据课堂变化作出合理的选择,使新课程课堂教学给广大师生以艺术享受,我想,这就是新课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