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

2015-07-05张文俊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读经美育美的

张文俊

与鲁迅齐名的现代文学大师胡适之,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上私塾背古文,九岁自己看古典小说,到十一岁时读完了《资治通鉴》等四十部古书,十三岁读完了《左传》,十九岁考取公费留学,二十七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二十八岁回到北京任北大教授。他到处演讲引经据典从不带书稿,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十三岁前就能熟背“四书五经”等各种经典,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是一样:“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各种经典的效果。”

他们正是传承了中国古代一般读书人的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十三岁之前把所应该读的书全部读完。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了。

近些年来,随着孔子学院遍布全球;随着南怀瑾、傅佩荣、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国学家成为家喻户晓的學术明星;随着百家讲堂、杏坛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这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诵读《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成为一项遍及世界的文化运动。

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份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还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特点是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特点是书声琅琅。”

王财贵博士说:“优美的文化经典,富有艺术的美感,是文化的弦歌,其旋律和韵律又可增强记忆,这种记忆已不止于短期的背诵效果,而能透入心灵的深处,真正达成升华人性的教育目的。经典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日积月累的过程。经典是最高的智慧,是圣贤之言,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诵读经典可以将智慧和德性融为一体,通过口诵心思,日积月累,来完成个人道德文化修养的积累和提升。”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天地间永垂不朽的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学习经典是人类攀登更高文明的阶梯,是个人开发和增长智慧的捷径。”自古就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之传世佳言。孩子从小接受经典熏陶,就等于有一个最好的老师一直跟着他、指导他,让他少走很多弯路,少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经典教育的目的是对孩子身体、心理、智力、品德的培养,从而开发孩子的右脑,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思维力、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促成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亲子共读,其乐融融

诵读经典不要求高深的学问,也不要求太标准的语音。“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忱,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读经者,甚至成为一个诵读教师。

但经典教育也要讲究方法,否则一部《三字经》,读了三年也背诵不了,更不用说《论语》《孟子》了。

经典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当下读经,全家读经,科学读经,系统读经。也就是说读就读,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双休日,不要等到孩子放假,不要刻意地去选时间、地点,什么时候有空就读,无论什么地点都可以读。读经是要有氛围的,孩子小小年纪要他一个人自己读,大人只在一傍监督,或者在一傍做自己的事,那孩子是无法坚持的,所以必须提倡全家读经,在父母的带动下亲子共读,一家人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其乐融融,孩子自然而然喜欢读,慢慢就读熟会背了。科学读经就是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无论是国学经典还是英文经典,都不能只读一两部经典,而应系统的读,国学经典是由“蒙学、经、史、子、集”等组成的一个国学经典系统,蒙学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蒙学经典;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等经典。国学经典教育应该以蒙学、儒家经典为主,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兼顾其它。所以经典教育要有选择有系统的开展,不可孤立的只读一两部书,否则即使烂熟于心,以后也难以融会贯通。

经典教育常见的方法有亲子共读法和动画教学法两种。亲子共读法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这是经典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在家长的指导下具体可采用“指读法” “三百读经法”,也就是家长指着书本每天领读100个字,想方设法在一天内重复100遍(读四十遍,听四十遍,背二十遍),给孩子100分。这100个字的进度是个目标,开始阶段可以少一些,然后逐渐增加,甚至可以超过100个字,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大(四周岁以上),也可以适当加快进度。重复很重要,没有足够的重复就起不了作用,如果重复不了100遍,也必须重复50遍以上。此外,要肯定孩子的努力,一般情况下,有足够的重复,就能熟记,如果读了100遍还不能熟记,也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给予100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提出,诵读经典的活动,最理想是在学校进行,每日诵读20~30分钟,如早上学校提早10分钟上课,全校学生集合,集体诵读10分钟,回到教室,再利用学习间隙时间复习,或者老师也可以利用课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时诵读。儿童注意集中力有限,因此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一个班上有一半的小朋友能背诵,就可进行下一个单元,不要迁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跟不上,也不要紧,回家后,再由家长领着诵读,这样既能培养亲子和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和好处与家人分享。

除学校之外,还可以办社区读经班。几个、十几个家庭组成一个读经班,参与者年龄不限,每周集中一至二次,在家长的带领下诵读。这样一群人在一起,既读书,又交流,孩子们在交往游戏中,在书声琅琅、欢快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开启智慧,熏陶品质、性情,深扎人生根基。

二、“美育读经”提高审美情趣

我们经常遇到社会上有很多人随地吐痰、随地丢垃圾、随地丢烟蒂、讲话粗俗、缺乏趣味、没有耐性、急躁、小器,不是他们品德有问题,而是他们心中缺乏美感,他的心灵缺乏美感的滋润,他们不能很好的区分美好与丑陋、优雅与低俗。而另一些人他们性情优雅,生活充满情趣,谈吐高雅,举止文雅、大方,也不是他们就特别高尚,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美,他们的心灵从小得到美的滋润。所以,美育对于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人的言行举止,以至观察社会和自然的情感态度,都离不开美育。美育不仅是音乐,美术的教育,它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审美眼光,进而培养境界、心胸。学什么干什么,都离不开美。美育补充德育、智育、体育并积极影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助于人脑智力的全面开发,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培养孩子的品格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起着重要作用。

要对孩子进行美育,首先要让孩子具有一双能发现美、欣赏美的眼晴,那就必须从小培养。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认为,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视觉神经快速成长,对色彩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孩子0~3岁的时候,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展“美育读经”,也就是让孩子尽量多的看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风景照片、世界有名的建筑、世界有名的雕塑、世界著名舞蹈家的舞蹈,这些都是最优美的颜色,最丰富的色彩,最优美的姿式,最优美的线条。只要让孩子看上几遍,就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来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就跟我们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平板的世界,他看的世界是立体的五光十色的。这样孩子就有了一双能感受美、欣赏美的眼晴,为他以后一生的优雅生活打下基础。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孩子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积淀成真、善、美和谐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优美的文化经典,富有艺术的美感,是文化的弦歌,其旋律和韵律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能渗入人的心灵深处,真正达成升华人性的教育目的。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就是所谓“人化的自然”或“自然化的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诵读的时候,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当他长大后如古人一样登高望远,再吟诵起这首诗,他就会自然联想到杜甫的《登高》等诗歌,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进而对诗中描绘的那种时间上的无穷无尽,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对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的深邃之美有一种深刻的认识。

三、聆听经典音乐,开启孩子生命灵性

胚胎学家认为胎儿第一个生长发育的感官是耳朵,怀孕18天,耳、眼、开始形成,到第18周时耳朵的发育就渐趋成熟,而24周耳朵就能听到声音,36周左右胎儿听力已接近成人。人在出生时的听觉比任何时候都敏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开始减退,过了6岁,听觉机能已经基本固定,就会出现耳朵听不懂的声音,婴儿则没有这种限制,婴儿或6岁以下儿童的耳朵很有弹性,能够很快适应各种陌生语音的频率。

有了听觉就可以用音乐给孩子教育,音乐能开启人的智力,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同时还能美容养生。沐浴在音乐中使人身心愉悦,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礼记·樂记》:“移风易俗,莫良于乐。”“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那要用什么声音给孩子教育呢?这就需要考虑!需要有所选择了!不是所有的音乐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利的,像现在的一些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节奏感很强的摇滚音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就是有害的。

日本有个音乐家叫铃木镇一,他注意到日本有许多大人唱卡拉OK,唱得不标准,叫做音痴音盲的人,还唱得特别的大声,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些人明明唱得这么难听,为什么还唱得那么大声呢?那么勇敢呢?他根据考察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因为他们嘴巴唱不标准,而是他们耳朵听不标准,他们自以为唱得跟宋祖英一样标准,所以就唱得非常的尽兴,非常的大声。他又去深入调查,为什么这些人会听不标准呢?原来他们在三岁之前是听老祖母唱不标准的歌儿长大的,就这样听啊、听啊,听了三年,从此一辈子耳朵就坏掉了。那么有没有改善的方法呢?据说有,拿每个标准音让他们听一千遍到三千遍,大概可以稍微纠正一点。

所以必须选择丰富优雅的声音给孩子以教育,那丰富优雅的声音到哪里找呢?首先是自然的声音,风声、雨声、虫鸣、鸟叫声,无限的神秘,无限的丰富,但是我们现代人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了,所以应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聆听自然地声音,接受自然地熏陶,这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就是那些古典音乐,中国的古典音乐、西方的古典音乐,这些古典音乐作品,流传千古,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证明是最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古典音乐的节奏每分钟一般在60~80拍之间,表达的情感不会大喜大悲,不会太情绪化。正如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许多古典音乐作品没有具体歌词,没有具体意义,但有艺术价值,很温馨、很优美,让人听了放松。买一张CD,时时营造一种古典音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醒着、哭着、睡着、闹着、跑着、跳着有意无意都在听,都在受影响。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孩子诵读人类历史上最高智慧的经典著作, 从而开发孩子高度的智慧, 培养良好品德, 奠定深厚人文底蕴, 为孩子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基础!这不仅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读经美育美的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生查子
美育教师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