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给师生双方带来的转变
2015-07-05徐金硕
徐金硕
摘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新课堂要求师生要平等对话。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活力激情、平等探究、体验感悟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情感、对话、开放的课堂。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20
新课程 新课堂 教师 学生
一、把活力、激情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如我在教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上课前,我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情感的酝酿,早早地来到教室前,打开课件,画面展示出一只翘着蓬松尾巴可爱的小松鼠站在松树上高兴地望着大家的情景,并配上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从上课一开始,就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拨动儿童心灵的情弦,非常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联接、相沟通。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就牵拉启动了。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读,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如:邀请同伴读;推荐同学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读等等,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過抒发,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二、把平等、探究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课堂上,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们的课堂中,经过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科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因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审美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许“百花齐放,各抒己见”。
如教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他说:“这只乌鸦想的办法不好,我有更好的方法。”我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说:“快说给大家听听吧!“他大声地说:“乌鸦可以啄一个洞眼,就像小鸡啄蛋壳一样,水不就喝着了吗?”我大大地表扬了他,给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不忘鼓励其他学生思考:“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翅膀捧着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歪一点,再用东西垫着,不就喝着水了吗?” ……
如教一年级下册《练习5》“读读背背”这一项时,有一首儿歌《伞花》,学生在学的时候并不满足于书中所写的“把伞比作花”,此时,我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先想象雨伞还像什么,在引导他们合作交流、相互讨论,学生们说了许多,如说:“雨伞像圆圆的屋顶;像可爱的蘑菇;像字母t;像小船;像陀螺;像荷叶;像大树;像蜘蛛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尽情地展示自己,他们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熠熠闪光。
再如教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各种恐龙模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先各自介绍自带的恐龙,再请组员补充所讲述的恐龙特点,同时对照书本、课外书共同学习,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一个有关恐龙的问题,最后大组交流,推荐小组合作学习优秀者上台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分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充满自信,敢想敢说,思维活跃,俨然成为了一名探究者。
三、把体验、感悟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文章在具体描述海底动物“窃窃私语”时,共举了四个例子,后面就用省略号代替。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声音,学生调动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原来抽象的省略号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他们说:“有的像公鸡一样叽叽;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像鸽子一样咕咕;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有的像小猪在打呼噜;有的像婴儿在啼哭……”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更重要的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倘若教师席关于就文教问,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其效果就要大相径庭了。
再如教三年级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时,文章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深刻的哲理蕴含在生动的故事中。而对这一哲理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在学生学完整篇课文后,我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理解“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哲理的意思,并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举例摘录如下)
①“我做家务活,减少了妈妈的负担,增加了妈妈的快乐。”
②“除掉田里的杂草,庄稼会长得更好。”
③“把家里不用的、脏的等东西扔掉,家里反而更洁净。”
④“我减掉贪玩的时间,就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⑤“双休日,妈妈让我学了钢琴、书法、国画、乒乓球,学得太多,我一点长进都没有。如果妈妈给我减掉两门,那我其他两门一定能学好。”
…………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堂更是要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时刻把活力激情、平等探究、实践活动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情感、开放、生活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让课堂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课堂都给学生带来幸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窦桂梅著:《为生命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贾志敏著:《贾老师教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王道俊、王汉谰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9期—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