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江流域传统村落居民文化传承研究

2015-07-05何珍

2015年3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文化传承

何珍

摘 要:本文以汉江流域传统村落——枣阳前湾村为研究对象,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视角出发,根据村落特色文化的表现方式、保护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汉江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

文化传承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在我国同样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传统村落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在现代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击,并且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正在急剧减少并走向消逝,在这样的境遇中需要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保护并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良好传承。汉江流域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得到研究和保护。

本文以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襄阳市唯一入选该名录的村落——枣阳市新市镇前湾村为研究对象。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与发展特色文化城市的互动共赢,这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一、前湾村落特色文化资源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邱家前湾位于枣阳市新市镇东8公里处,寨子与河南桐柏和随州市交界,是个“鸡鸣闻三县”的地方。前湾村山清水秀,古朴幽雅,民风淳厚。据考证,前湾古建筑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年至600年历史。前湾古建筑风格体现了明清时期民宅的特色。从村落选址到村庄规划、民居建筑以及邱氏祠堂的建造,无不彰显邱氏先贤的智慧。邱家前湾是襄阳市辖区内建筑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用青砖、砖雕、石雕、彩绘等民间工艺建筑的民宅,其总体规划的设计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鄂西北古代建筑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直接反映,是地方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艺术、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信息载体,是传统民居中较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二、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并沿袭过去的环境、风貌和地址,并在当下依旧有人居住的村落。前湾村之所以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是因为该村明清建筑保存完好,且依旧有人居住,生活方式也和過去差别不大。

前湾村古建筑群是邱氏人家祖屋,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该建筑群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呈长方形排列,共有4排古建筑,每排建筑由12个相连的四合院组成,共有房屋300多间,房屋大部分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双层墙体,房高达十余米。村中青石小径,路路相通。建筑群屋顶、檐帮、额枋、屋脊、门、窗、栏杆、屏风均饰以绘画、雕刻,屋群图画有诗词,檐帮、额枋等处的雕刻、泥塑以喜鹊、松树、仙鹤,凤凰等吉祥物为主。

目前,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邱氏宗祠及多间老屋。依山而建的寨墙、寨门遗迹仍在。邱家前湾具有防御性的村落格局和建筑特色。村子周围4米多高的寨墙是清朝同治年间为抵挡土匪所建。到光绪年间,土匪3次攻打村寨都没有攻打下来,而附近的村子甚至连枣阳城都一度沦陷。在村落中可发现,每家院子都有一个后门,院落四周都有深达1米的坑道,不同院落的坑道相互连接,使整个村庄变得四通八达。这些坑道便于村民在危险时相互传递信息。并且,不论是在院内或是朝向院外的墙壁,均有仅容一人通过的窄门,这样一旦碰到危险,村民可以不出院门而穿行整个村寨,相互进行警报。大部分的正门两侧的墙体上留有射击孔,村民可从屋内向外进行射击。由此可见,前湾村的传统民居防御性能强。

邱氏宗祠是保存很好的古建筑,坐西朝东,呈长方形排列,青砖灰瓦,双层墙体,房高达十余米,大门两侧有书箱形门枕石,汉白玉质地。明清时期,邱氏宗祠曾发挥着封建社会底层管理与约束调控功能,邱氏祖先在祠堂中祭祀祖先、裁决宗族事物等。现在,当地邱姓人家逢年过节仍在这里祭祀祖宗,农闲时人们常聚在祠堂门口喝茶聊天,婚丧嫁娶的也多在祠堂里宴请宾客,祠堂作为血缘聚落的公共空间而存在,在文化上它也起到凝聚宗族及乡村精神文化的作用。

三、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1、新型城镇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与传统居住环境的不协调日益显现,新旧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不到延续。邱家前湾在没有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村民自发为改善生活条件而产生的许多行为严重破坏了古村落景观的协调。周边新建的现代建筑对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了严重影响。

2、无支柱产业,保护传承难以持续

传统村落衰败和消失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的原因莫过于传统村落业态的崩溃,村民无法在传统业态的各产业链上谋生,只有迁徙到城市谋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也无从谈起。传统村落里的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对村里的历史都不是很熟悉了。

四、传统村落居民文化传承的思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有非物质的文化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保持村落文化传承的新途径,要建立村落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新的共生关系,促进城镇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1、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格局,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要依照古建筑群的现状划定重点保护范围,保护民居建筑的本体,对其进行必要的修缮。在重点保护范围外依据周边的建筑现状和山水格局划出建设控制地带,控制其范围内建筑的风貌、高度、颜色和材质,应与传统建筑的风貌协调统一。

前湾村的保护规划一是要调动农民维护古民居村落的积极性,保护邱家祠堂等古建筑;二是不许人为进行破坏,不许在周边产生不匹配的其他风格建筑;三是拨专款维修拯救;四是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在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双赢”。

2、发展支柱产业,促进文化传承

前湾村位于“中国桃之乡”的新市,绿树掩映,水果飘香,可以把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成支柱产业。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围绕特色建筑、山水风光和“农家乐”开展生态旅游,游客可以赏桃花、尝农家饭、看明清故居。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立足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地理等实际情况,注重用“乡土文化”来倡导文明新风,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提高农民素质。通过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宣讲活动,以此来影响、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村落文化的保护中来。通过建立村落文化传承中心,来提高村民对村落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邱家前湾按照“传统村落、绿色产业、生态之乡”的发展思路定位,坚持走生态化的特色产业之路,大力发展具有现代产业特点的生态农业经济、具有文化寻根特点的乡村旅游经济。前湾村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提供了启示:城镇化建设既要保护文化又要发展文化,为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契机;村落文化保护传承既要坚守传统文化内蕴又要融入现代创意产业,通过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晓裕.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传统村镇聚落类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丁智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3]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德.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以鄂西北邱家前湾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03)

[5] 张奕,童佩.因移民而兴的汉水古村——邱家前湾村[J].华中建筑.2014(05)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文化传承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