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的传承与发展
2015-07-05师丽华
师丽华
传统工笔画在中国画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艺术价值,它的存在与发展也决定了中国画的繁荣与昌盛,千百年来有众多的画家群和喜爱者。这也是它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从国画历史上看,重视色彩表现是中国画的主流方式,宋朝以前的宗教画、壁画、人物以及青绿山水中都能充分体现早期的色彩浑厚、强烈、丰富又瑰丽典雅;东晋时代植物透明颜料的充分运用,工笔画的用色就细致淡雅了。到了唐宋时期,水色和石色的融合使用,把工笔画推向高峰。但在发展历史中,唐宋以后的工笔画开始走向衰败,在材料和表现上也没有新的拓展,同时受到写意画的冲击更加日渐式微。写意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论点一直在影响着一代代的画家。
近年来,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传统工笔画获得了进步的契机,不断吸取新的绘画元素,并以我为主兼容并蓄。传统工笔画一直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依靠线的自身变化表现物体的轮廓,靠笔的虚实、轻重、缓急、曲直、粗细等变化表现质感。但现代工笔画跳出了线的束缚,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与色彩构成画面的语言和手段,“线彩并用”是现代工笔画的主要特征。色彩的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装饰化肌理等特殊技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已经不再拘泥于过去那种“三矾九染”的格式,大家都在探索各种新的表现形式。强化色彩意识,从版画、油画及水彩画等不同的画中汲取营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形式。
对画材、工具、技法的关注也是工笔画发展的方向,现代工笔画因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画材的进步。矿物颜料,由传统的几十种扩大到几百种。高温结晶材料、水干色、水彩、水粉、丙烯颜料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画面上。从工具上来说,也不限制于传统的毛笔和宣纸,其它画种的工具如排笔、水粉笔、喷枪、滚筒等工具也在现代工笔画上大展身手。在技法上的渲染、涂抹、堆积、冲洗、刮擦、贴箔等更加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现代工笔画由工整走向写意,打破了单一走向多元化发展。水墨写意画与工笔画密切相关,看到这一点我们对工笔画的认识更加完整和科学,准确地把写意画中的意境与工笔画中的工整秀丽相结合,做到求同存异,以放开的心态吸收写意画的精华。在色与墨的融合中使画面获得一种水晕意境。使工笔画不但在精神层面上具有绘画性和写意性,避免画面因反复制作而产生的僵滞呆板,因而画面更有生动的气韵,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传统工笔画由于历史的局限,未能将画家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掘,这也给现代工笔画留下了更多的拓展空间,使它能重新审视古典工笔画的价值并吸收其所长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各画种之长,是现代工笔画从语言重构到语言超越的过程。
在传统工笔画的绘画中,画家对材质自身的美感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发掘深度还远远不够。现代工笔画对每一类的材质都有了区分和把握,发现材质的品性,了解它们的特质,并在画面上将这种品性发挥出来,这也是现代工笔画的一大发展。如水平色粉系的流动与厚重;石色的晶体闪亮;云母闪光材料的亮丽;金属颜色的灿烂,加上材质间的透叠、交织变化的效果都在向人们提示材质美的存在。
现代工笔画用多种材质及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全方位地展现了它的艺术魅力,从传统工笔画理性用线发展为多形态感性的用线、用擦、用接、没骨、滚印、喷贴、洗、磨等多种技法,破除了“三矾九染”程式限制,避免了反复晕染所带来的枯燥和最初感觉的流失。从一味的工整、谨细中走出来,将水墨写意和写意精神引入新工笔画中,将工笔画的界域放大。而坦然借鉴其它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工笔画的语言表现能力。上述改变使传统工笔画迈出极大的步伐,技法由单一变为多样;程式由固定变为自由;肌理由无到有,视觉张力更加外显。这一切都使工笔画原有的空间领域前所未有的拓宽。
现代工笔画家经过美术院校造型基础和色彩修养的学习,获得了很强的写实再现能力。由于他们对表现技巧的熟练运用,使现代工笔画形神兼备,如画家江宏伟、苏百钧等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既有中国画的韵味,又有巧妙制作与斑斓色彩结合的技法,使人百看不厌。
我们追求创新发展,并不是为了追求高超的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传承与发展,使现代工笔画更能充分表达了画家自己内心的感情,做到“隨情赋色、随类赋彩”,表现心中的意境,使绘画作品个性化、理想化。更能使鉴赏者通过画面直接体会画家特殊心境,从而产生共鸣。
总之,我们继承传统的同事,也要打破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作品,是工笔画表现的语言日趋完善,更能展现时代的风貌。
(作者单位:山东省夏津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