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技术辩

2015-07-05周拓

杂文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科学

周拓

人们习慣了将科学和技术捆绑在一起,通常简称“科技”,亦有“高科技”一说。诚然,科学和技术密切相关,但又确实不是一回事;一旦混淆了,不仅会产生误读,还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实践乃至日常生活。

根据一些颇具权威性的辞典和百科全书的诠释: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技术则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它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由此可见,科学是一种价值理性,它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技术则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不过,二者也不能截然分开。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若再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那不就发展成科学了吗?而一旦有了科学知识,依据这些原理和定律,不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和革新技术吗?

中国古代并无“科学”这一概念,古时所谓的“科学”指的乃是“科举之学”;如今我们所说的“科学”则是个外来词,是从日语中移植过来的。日人用“科学”这两个汉字来翻译英文中的Science(拉丁文为Scientia)。“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自然科学,广义则包括了社会科学,我们通常谈论“科学”时,一般指的是其狭义,即自然科学。技术虽历来被斥为“奇技淫巧”,但一向讲究实用的国人,还是比较重视技术的。别说在古代,即使“文革”时期,尽管高调宣扬“知识无用论”,但倘真能掌握一门技术(比如驾驶技术),那不啻找到一个令人羡慕的饭碗。那个年月,当司机可比当教授吃香得多!因此,说中国自古就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未免有些绝对,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在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中译本写的中,就特别强调了中国的《九章算术》和欧氏的《几何原本》之不同,恰恰在于《九章算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几何原本》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一区别切中肯綮,是颇有见地的。数学乃一切科学之基础,而数学与逻辑学又几乎是同步生成和发展的,生成时期正是欧几里得生活的古希腊。而中国古代既无数学又无逻辑学,有的只是计算技术,或者说“算术”,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实用主义思维使然。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历代统治者是从来不允许人们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能让你“做什么和怎么做”就算不错了,其目的无非满足他们这些“肉食者”的需要,怎么可能让你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呢?即使在被后世学者津津乐道的先秦,所谓“百家争鸣”,争鸣的也不过是各自为君王设计的“治国”之术,以及一些说起来好听却未必能够践行的道德说教罢了。唯提倡“非攻”的墨子,还懂得点儿制造防御器械,但那也纯粹是技术,与科学毫无干系。待到“独尊儒术”之后,天下士子纷纷钻进了经书之中(或曰皇帝的“彀中”),除了子曰诗云,谁还去问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就连“做什么和怎么做”也为“君子不齿”了。因此,许多技术即使有所改进有所发展,也都很难上升到科学的层面,永远只是“奇技淫巧”而已。

通常有个说法,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科学既可以造福,又可能贻害。这一说法纯属误读,因为科学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方法,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以科学的方法探究出来的知识系统,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也就是说,科学求的是“真”,研究自然科学,其根本目的就是求知解蔽;研究社会科学,还应在求真的基础上寻求“正义”。两千多年来,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真正的科学家,往往也是人文学者,至少具有一定的人文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无不是为了探求客观世界的真谛,期望以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于人类。要说双刃剑,技术倒真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技术,既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整个世界。比如原子能的应用技术。量子力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核能技术,既可以用来发电解决日益局促的能源问题,也可以造出各种核武器,以巨大的杀伤力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再如互联网技术,无疑也是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如今人们似乎已经到了须臾也离不开网络的地步;然而,倘若我们一味沉溺其中,有了方便灵活的搜索引擎,便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记忆和思考,那岂不既可悲又可怕?有人将智能手机称作“新时代的鸦片”,不是没有道理。显然,技术犹如一枚硬币,正面为“利”,反面为“弊”。人类发明和改进技术,原本是为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一旦利欲熏心,很可能就会弊端丛生贻害无穷。

那么,如何让技术的应用和革新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呢?恐怕还得仰仗科学,依据科学的方法去证实或证伪,依靠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和创新。然而,科学研究就那么容易取得成效么?许多科学家往往毕其一生也未必对某一命题有多少突破和进展。怎么办?聪明人就只有用模仿、复制乃至剽袭的技术充数了。正是这种多年来对科学的漠视和对技术的倚重,我们始终缺乏真正意义的科学创新,钱学森所期待的“科学大师”千呼万唤都出不来。再加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功利主义的驱使,技术的负面效应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诸如假冒伪劣产品的肆虐、自然环境的恶化、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等等。而这些可都是打着“科技”或“高科技”的旗号进行的!如此恶果恐怕不能说与我们无意或有意混淆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无关吧?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