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无为而治”与“家族类似”

2015-07-05黄煌

2015年9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无为儒家

作者简介:黄煌(1983.7-),男,汉族,安徽省绩溪县,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管理哲学、美学。

摘要:“无为”拥有多元的起源以及涉及一系列陈述的知识的历史,是先秦各思想流派论辩的一个公共话题。作为先秦诸子争辩的“公共话语”,“无为”在儒、道、法家的主要经典中都有明确记载。各家的“无为”都以日常语言为根基,以自身的学派宗旨为导向,呈现出“家族相似”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无为;家族类似;儒家

一、多元起源

“无为”作为先秦诸子争辩的“公共话语”[1],在儒、道、法家的主要经典中都有明确记载。各家的“无为”都以日常语言为根基,以自身的学派宗旨为导向,呈现出“家族相似”的整体风貌。[2]其中,儒家的“无为”话语以“治道”为旨归,形成了以“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谱系。《论语》“无为而治”章记载了孔子评述舜“无为而治”的“经典事件”,在儒家“无为”思想谱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意义。

“无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而“‘理解一个词可以意味着:知道它是如何被使用的;能够应用它”[3]。通俗地说,前一种理解涉及词语的经验和历史,后一种理解涉及词语的实践与规则,从这两方面看,“词”都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如果不把“无为”看作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固定的概念,而看成拥有多元的起源以及涉及一系列陈述的知识的历史,则会倾向于将“无为”看作先秦各思想流派论辩的一个公共话题,从而指出:《论语·卫灵公》中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主要是以“道德”为导向的;《老子·三十七章》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主要是以“自然”为导向的;《韩非子·主道》中的“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主要是以“集权”为导向的。

先秦儒道法三家的“无为”话语“和而不同”,呈现出“家族相似”的关系。对此,黎红雷先生早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除了道家之外,儒家和法家也有“无为”言论,他还从现代管理学出发分析三家的“无为而治”,认为:“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道家、法家、儒家理解的“最小”分别为“道法自然”(清净无事),“君主集权”(专制手段)及“为政以德”(道德导向)。[5]因此说,先秦儒、道、法都有各自的“无为”思想,虽然各自以“道德”、“自然”、“集权”为导向,但都遵循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宽广外延

“无为”作为一个外延极广的语词,其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先民的日常经验及先秦诸子的论辩语境,我们对“无为”思想谱系的观照也不能偏执一隅,而应当重视儒、道、法每一家的“无为”陈述。儒家的“无为”话语作为整全的“无为”思想谱系的一部分,不应被排斥于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儒家不仅有“无为”思想,而且在这一理论的发生与发展中建树颇丰,影响巨大。作为日常语言的“无为”较早见于《诗经》,在《王风·兔爰》中已出现“我生之初尚无为”的政治表述;从《礼记·礼运》“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6]的表述看来,“无为”较早被运用于“王”与“巫史”形成的权力场之中;若不拘泥于“无为”语词上的溯源,则《周易·系辞下传》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7],《尚书·武成》载武王“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表明象征“无为而治”的“垂拱”和“垂衣裳”在古代治道传说中非常流行,是促进“无为”理论成熟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的“无为”思想丰富而充满差异。

儒家的“无为”陈述涉及语言、知识、权力、历史、政治等多个向度,而《论语》“无为而治”章集中了其主要向度,标志着儒家“无为”话语的诞生;《论语》之后的儒家大多采纳此章的思维结构和基本义理进一步思考“无为”话題。将《论语》作为儒家“无为”话语的中心来研究,正是基于其多元性和经典地位而作出的选择。

三、以《论语》为中心

在儒家关于“无为”的众多陈述中,《论语》“无为而治”章处于中心的地位。儒家“无为”思想的“治道”目标、“圣王”依托和“道德”旨归都在此章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虽然此章形制短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陈述以“舜”的事迹作为中心,勾勒出内圣(“恭己”)——外王(“正南面”)的“无为”进路,其政治设计是以“正己—正人”为机制的“身—国”同治,并落实于君王的道德修为(“恭己”)。

《论语》“无为”思想呈现出“圣王无为”的言说方式,这与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8],推崇三代之治的思想特色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此章与儒家经典中的诸多“无为”陈述遥相呼应:“恭己”与《尚书》的“垂拱”同根同源;“正”与《礼运》的“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义理相通;“南面”与“南方之卦”离卦的卦意相符。

由此可见,《论语》“无为”章并不是孔子对于“舜无为”的随意评价,孔子之言有其历史依据、文化土壤及判断标准。同时,《论语》“无为而治”章也是先秦儒家“无为”思想的缩影,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把握儒家对于“无为”的基本看法。总体而言,《论语》标志着儒家“无为”话语的诞生,在言说方式、思想母题、内在进路三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后世儒家对于“无为”的思考。

在《论语》的影响下,儒家形成了“圣王无为”的话语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以“舜”等圣王事迹为依托,以“南面”、“垂拱”、“垂衣裳”为象征;以“恭己”为精神旨归,以“正己正人”为内在机制。研究儒家“无为”思想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还原先秦诸子的论辩环境,从儒家的立场看“无为”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其次凸显“无为”的“伦理—政治”意涵,显示“无为”思想谱系中的儒家进路;最后,发掘儒家“无为”的思想史意义,为当代社会的治理之道提供有益的启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公共话语”(common discourse)概念参见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一整套术语词汇,它们最终会获得相当不同的思想模式的认同。这些术语本身表现出了如下的特点:尽管它们也许拥有某些共同的涵义,但仍然可以导向极其不同的解释方向和侧重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2]学界借用“家族相似”来描述“无为”的语词现象存在先例,如萧无陂《自然的观念——对老庄哲学中一个重要觀念的重新考察》在分析“无为”时建议“我们不妨借用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来加以说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3][奥]维特根斯坦著,韩林合译:《哲学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页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2页

[5]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6]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上册,第303页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8]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册,第796页

[9]“公共话语”(common discourse)概念参见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一整套术语词汇,它们最终会获得相当不同的思想模式的认同。这些术语本身表现出了如下的特点:尽管它们也许拥有某些共同的涵义,但仍然可以导向极其不同的解释方向和侧重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10]学界借用“家族相似”来描述“无为”的语词现象存在先例,如萧无陂《自然的观念——对老庄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的重新考察》在分析“无为”时建议“我们不妨借用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来加以说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11][奥]维特根斯坦著,韩林合译:《哲学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页

[1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2页

[13]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14]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上册,第303页

[1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16]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册,第796页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无为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