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2015-07-04唐艺支
唐艺支
【摘 要】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中职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经费短缺、生源萎缩等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现状;问题
一、前言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的不足和应对举措,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需要做好教研管理为前提的工作。
二、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1.十七大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财政又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这为中职学生铺平了求学之路,也为中职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中职生入学的门槛低,教育的收费低,易被城乡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家庭接受。
3.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率高,在不少行业还倍受亲睐。
4.目前,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少县市的“职教中心”、“职教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困惑与瓶颈
经过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纵观中职教育运行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在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还存在很多值得我们的教育专家、政府官员冷静地、现实地、正确地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被轻视了的教育
长期以来,国人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例如,有的学生成绩明显欠佳,也明知自己难以攀上人才“金字塔”尖,但就是不愿正确面对现实,也不自我问责,而是过于鄙薄职业教育,甚至有的人把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长期在人们的思想中作崇,一时难以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何谈与时俱进。
2.缺乏特色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职业技能上,强化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执业水平,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学校借技能以彰显特色文化,职校学生借技能以立足于现代社会。但为了求生存,近年来不少中职学校脱离了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顾自身条件(如教师结构、教学设施、实验或实训等)是否具备,盲目跟风,抢开热门专业。结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正常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办得不伦不类。
3.结构失衡的教育
从职校教师的构成上看,一是中职学校的原有教师。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已纷纷离去,但仍然留下了一些专业教师,而且这些教师仍然还在“挑大梁”。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职业教学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从普通高校分来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教学经验尤其是实验或实训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随时有跳槽可能性。四是外聘教师。部分学校虽然外聘了一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上看,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专业课教师的比重偏小,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和完善的实验或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目前,除了部分中职学校已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让专业与当地产业有效对接外;大多数中职学校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还没有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校方一头热,企业冷冰冰”的现状,让许多中职学校还在为“企业不感兴趣”而苦恼。
4.招生秩序混乱,无序竞争激烈
由于近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减少、一些县市“职教中心”的迅速兴起和不少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不明及学生“职业技能”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职学校的生源每况愈下,生源大战甚至恶战愈演愈烈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招生没有设置门槛,没有规模和结构限制,没有专业约束,没有时空界限,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有条件的在上,没有条件的也在上,鱼目混珠。为了争取生源,学校不惜一切大价招揽学生。例如“招生回扣”由暗箱操作变为白日化。有的学校怕在竞争中失利,还在不断水涨船高,有的招生人员或中介人员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或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自掏腰包补贴;为了求得竞争的胜利,一些学校及其招生人员为了说服学生及其家长,将自己的长处与他校短处相比,对他人说长道短,抬高自己,抵诽他人,甚至虚假宣传;有些学校或招生人员的招生承诺(如费用减免、专业设置、专业证书、就业安置等)或優惠政策宣传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甚至是违心的。教师的人格和尊严荡然无存。一些县市为了获取国家财政补贴,确保本地生源不流失,根本不去研究本地职校的具体情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采取硬性行政手段,或给初中校长下达招生任务,或与初三班主任业绩挂钩,或提前将升高中无望的学生直接分流到当地职校,或动用乡村干部走村串户做工作,使相关学生失去了自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自由。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了职教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职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虽然非常简陋却生源暴满,而一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校虽有优雅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优质的职教资源,却长期“吃不饱,穿不暧”,造成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
三、对策与举措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但各项指标的生均水平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形势令人堪忧,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高度重视办学条件改善与保障,并通过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扭转生均水平下降态势,促进办学条件水平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一)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
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而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
(二)设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执行标准
办学条件的改善,最终是要落实到教育经费保障方面。为此,需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最低标准。各地要在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紧核算和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均經费标准,并在各地人大、政协、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技术教育行业性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下,保证各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办学执行政府所颁布的生均经费标准。
(三)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机制
要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必须走政府为主、校企合作、内部挖潜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的路子,构建多渠道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四)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
(五)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六)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建立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以培训券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补贴。
(七)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然后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最后,强化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跨系统、跨行业的第二技术职务的评聘,并从时间上、财力上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的多项技术职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行学校自主聘用教师制度。允许学校不受身份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八)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
为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应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及时足额拨付,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九)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我国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年限较短,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要求各不相同,社会上难以认同其教学质量。在监控机制薄弱的情况下,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缺少校内外的竞争压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机制。
四、结束语
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中职院校的领导团体和教师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院校领导应该站在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扎实抓好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教学管理举措,强化教学管理细节。
参考文献:
[1]杨妤等《农村中职教育喜中有忧》2011,88
[2]李桂蓉《中职教育现状之我见》2014,56-77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