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2015-07-04吴琳波

信息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问题

吴琳波

【摘 要】新农村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措施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资源利用不合理。目前农村的耕地资源浪费严重,比如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吞噬农村的可耕地,造成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同时农村的水资源也越来越短缺,一方面农业灌溉模式比较粗放,没有采用高科技的节水灌溉技术,再加上我国基层政府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农村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

2、农村生态破坏问题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而且为了经济发展他们不惜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比如在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为了获取矿物质资源,他们会无节制的破坏矿山资源,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土壤盐碱化不断加重。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的生产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而造成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三是土地荒漠化不断蔓延。由于农民从土地中获得财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留在农村种地,因为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始荒芜。

3、人地关系危机。人地关系危机实质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和“地”两方面不协调乃至对立。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对立和矛盾日益突出,从“人”的方面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我国的人口存量巨大,致使每年仍以庞大的增量在增长,中国人口在实现零增长前将至少再增加3.5亿。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模拟模型,按目前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我国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14.48亿,21世纪中叶将达到16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增量不仅带来教育、就业、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形成对农业、环境和资源的持久压力。从“地”的方面来说:土地、水、矿产和生物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特别是一些人口和经济大省如上海、北京、福建、天津及广东等地区的人均耕地占有都在0.8亩以下。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将会越来越严重。同时,水土流失、耕地质量退化问题非常突出。在矿产资源方面,国内现有探明储量的只有一部分能够满足今后长远的发展需求,许多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足,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金、铜等大型矿产资源严重不足,不久的将来我国许多大型矿山和大型油气田将因资源耗竭而关闭。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由于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生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些问题不仅会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影响国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将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由于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4、农民职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城乡贫富悬殊差距日益扩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1、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转方式调结构。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实践表明: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而要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因此农村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加快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是加强科技投入,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比如农村要大力发展农业沼气工程,提高农村环保水平。其次针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部件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因此农村环保工作的前提就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保工程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环境治理办法。并且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强化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建新村、见新貌。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入转向农村。要加快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工程规划任务。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屯屯通和户户通,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要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院和应用普及新能源技术,加强农村住房及院落综合改造,提高防寒保暖能力,创建美丽新居。要搞好农村文化大院和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强化河流、沟渠等排水设施建设,提高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选择一批新农村建设产业突出的示范村和重点村,开展好新农村电子商务,搭建农村商务流通、产品销售平台。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3.1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在思想作风建设过程中应该用我们党先进的理念武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通过举办定期的教育培训活动,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种先进理念和理论成果介绍给基层的广大党员群众,基层党组织通过积极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成果,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解决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同时通过基层党员在农村地区的带动,建设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好农村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保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动力。

3.2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好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性保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保证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事情干,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将每一名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让农村的每一个群众都能看到党员干部的工作,通过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带动,全面调动起农村地区每一个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4、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快速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其自身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对于农民而言,其最需要优先发展的是思想文化。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上去了,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才能成为可能。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其接受新型知识与新型技术的能力普遍不强,绝大多数仅仅可以从事单一的传统农业。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是追寻自身利益最优化的“经济人”,而是具有自主创新意识,能追寻社会或者社区收益最优化的领军人物。因此,我们需要对农民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促使其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真正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新农村建设是当务之急,然而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地矛盾以及农民职业教育等,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践行新农村发展目标,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代海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7.

[2]刘钦刚.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3]李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4,06:47-57.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问题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农村公路建设意义重大 问题尚需解决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