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5-07-04张育敏
张育敏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然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好坏足以影响其一生的学习生活。为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
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整改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學生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读、背、说、写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1.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禁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2.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
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知道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熟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这课时,让学生按上诉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上记号。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课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知道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三、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抓住重点,精读品味
如《我爱故乡的樱桃》一文主要写了樱桃树和樱桃果,描写樱桃果的三个段落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这儿,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描写樱桃果的部分中你喜欢那一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描写颜色的。”有的说:“喜欢描写味道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知道背诵。这样既完成了课内的教学任务,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2.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突出主体
新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读通、熟读,精读课文还要求读出感情,有些篇目还要求背诵。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把朗读过程渗透阅读中来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在朗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等都会有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议过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评读的步骤为:指名读—评读—带着理解读。实践证明:评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评议中能抓住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读能真正做到以读代讲,突出主体。
四、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是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又很陌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的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所以,要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只有加强朗读、多读,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五、教会学生理解地读,边读边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读书往往像和尚念经一样,虽然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为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②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③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
六、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感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的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的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思考、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七、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缩写等训练。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读写说的过程中更好的感知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地投入阅读学习中,同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
[2]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