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情感与表演的培养

2015-07-04李梦静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表演培养情感

李梦静

【摘要】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人体语言艺术,它是“活的雕塑、动的画面”,对于那种无以言说的深刻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但在不同地区,国家由于受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所以表演及风格上有所差异。在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设置已逐渐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我国的少数民族较多,因此每个舞蹈都有着它与身居来的情感表演在里面。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与表情的渗入培养,会使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加多彩的舞蹈作品。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课程;情感;表演;培养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味,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个别少数民族的了解(如西北地区的藏,蒙,维族)等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等方面。集中体现各民族舞蹈的情感特征与艺术魅力。

通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意识到情感的投入与表演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舞蹈才能体现编导与作品的意象。因此民族舞蹈教程中的情感表现和表情的培养更为重要。民族舞蹈的价值在于创造舞蹈意象。舞蹈意象是情感的意象,因此。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作品中情感与表演的融合在整个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在这个问题上都有着较明显得改善,许多舞蹈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演员丰富的表情,都能使观众投入其中。在国外也有更多的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更深的了解与喜爱。因此,我认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与表情的渗入培养,会使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加多彩的舞蹈作品。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地位

民族民间舞蹈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以生活劳作抽象化为表现形式。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生活繁衍而来,又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它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更新,在曲折中发展前进,成为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并与情感息息相连的民间艺术。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辞海》中这样定义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综合民间舞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性将民间舞的概念概括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恩而舞的。人民群众以舞蹈的形式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来年中,就是在那个时期推出了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着时代气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如:戴爱莲的《荷花舞》《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都是这一时期领时代风骚之佳作。文革时期,舞蹈艺术倍受摧残,直到改革开放,舞蹈艺术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交锋更加激烈,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思想上的解放,促成了舞蹈艺术之花的满园春色。

(二)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舞蹈作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人体为基础,通过虚拟化、概括化的动作来模拟生活、抒发感情,它把人的心理表现与生理美感、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众诉求联系在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架起一座各民族之间沟通、了解、交流的桥梁。人体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表达着不同的意义,其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身体及其动作的变换,人们传递出种种情态,使人们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欲望、状态,解读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

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

情感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情感表达不仅可以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作舞蹈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比赛而模式化,更多的应该是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以及舞者和编导的心声与情感的体现及升华,在舞蹈教育这门学科中情感的培养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有的艺术都是抒发情感的,舞蹈更为直接、强烈,因此人们称之为“表情性”艺术。舞蹈不仅是肢体活动,同时也是情感的表达。舞蹈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舞蹈教学肩负着情感教育的特殊使命。没有情感,不投入真情,创编不出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舞蹈教学中始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舞蹈教育在构建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情感教育开辟了更新、更广阔的天地,因此舞蹈对情感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和距离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但是,民族民间舞蹈解决了这一问题。舞蹈是艺术通用的语言,舞者和观舞者可以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但是舞蹈无需通过语言来共通,而是通过肢体和音乐的表现力直接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交流。

(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作用

情感表现是一种充满艺术活力的生命之源,只有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投入了丰富的情感表现才能使得舞蹈更具感染力、更赋亲和力、更具生命力。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民族舞蹈的表演最佳的突破口就在于情感的表现与抒发。以丰富的情感抒发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在精神与情感世界中同感中产生共鸣,发生共振,才能把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使民族舞蹈在之后的发展中更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三)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形式

1.特色动作的表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与动作形式,如在维族舞蹈中最有风格特点的“打指”“翻腕”“移颈”就传递出维吾尔族人喜悦欢快的心情; 蒙古舞中的顶碗舞和酒盅也体现出蒙古族的好客,豪放的一面 东北秧歌中大幅度的扭胯和跌步等动作也表现出人们开心的手舞足蹈的场面。

2.特有道具的表现

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表现还能通过舞蹈中一些特有的道具表现出来。如秧歌舞中飞扬的大红色宽绸带,飞扬的气势就把舞者欢快的心情充分的体现出来,再加上中国人视红色为喜庆的颜色喜悦的情感也就跃然而出。再如舞蹈《小城雨巷》中用到的伞,还有一些舞蹈中用到的荷花等道具都有体现出江南山清水秀的风韵。

3.特色乐器的表现

在民族舞中乐器的配合也是一个抒发情感的重要部分。每个民族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乐器,这些乐器与本民族的舞蹈风格紧紧融入在一起,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音色悠扬凄美,让人不禁想起草原上一种流浪的孤寂情怀;新疆的手鼓,鼓声清脆悦耳,让人联想到新疆这片土上独具风格的生活气息;而在干净透明的音色中的舞蹈,让我们体会到了江南的山水和江南人腼腆极好地表现出江南的山水和江南人民安详宁静的思想感情。

三、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一) 情感教学的灵活应用

热爱是干好一项工作或成就一番事业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中,作为师者必须忠于自己的事业,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去追求、去创新。用感染自己的那份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只用真心喜欢才可能做到最好,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情都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能激发他们对舞蹈的敬畏与热爱,在自我追求完美的意识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把学习转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为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方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作为舞蹈教育者,还必须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提高自身审美创新能力。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在于其外在表现,更要有实质内涵。舞蹈的实质内涵就是一支舞蹈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舞蹈必定是空洞乏味的,只会是舞蹈动作的简单组合排列,舞蹈教育者要修身更要修心,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必须打破拘束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传授,要对整个舞蹈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旁征博引,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创新专业训练手段。

(二) 表达与沟通是抒发情感的基础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展现出内心表现无疑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和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来实现。要将简单、机械、枯燥的肢体语言通过语言的表述和情感的沟通丰富起来,使之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现。采取这样的教学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的正确沟通,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是舞蹈事业的共同追求者和进步者。

(三)在情感培养过程中注重方法及创新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科学合理安排。要将理论与实践科学搭配,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方向不同的培养,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科学生,在舞姿上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心里活动等等,而对于非专科学生来说舞姿上的欠缺可通过丰富的情感投入来弥补。因此民族民间舞蹈中情感的培养就要从最开始培养,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从易到难由简至繁,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情感表现由质变演化为量变。

2.授课方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

对于学生来说,基本功训练是枯燥辛苦的代名词,如果一味的机械式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抵触心里,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注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肢体感受转化到表情和美学层面,在丰富表情和提高审美的情况下,实现动作和情感的互换和互补,比如维族舞中的旋转技巧,可以通过融入维族舞蹈热情活泼的风格特点。达到基本功训练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模仿之外,还可以以欣赏,观摩,自编自演,即兴表演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用心去体验每个过程。

(四)塑造学生的美感

1.強化形体美感

舞蹈主要是以肢体语言作为表现形式的,要将舞动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表达,首先就要求每一个舞者要有一个灵感、协调、匀称的外部形体,人体的美是指人的造型美。要充分运用基本功和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发掘学生身体优势,塑造完美身体曲线,增强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从而提高肢体的模仿力,达到作品中所要塑造的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每一个肢体动作,如何站位、如何发劲、如何收放,都必须按照标准要求来做,切不可扩大随意性。并且要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用学生熟悉的不同形象进行比喻教学,学生很快能理解动作的要领,感受到每个动作都有它的美感,从而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投入。

2. 改进创新再现美感

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由此可见,舞蹈艺术表现手段和所要表现的感情是直接合一的。表演性是舞蹈的显著特性,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在不同民族舞蹈中提取那些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舞姿,重新分类组合交给学生,比如手臂的动作、腿部的动作、头部的动作,虽然是同一部位的动作,但是不同民族舞蹈中具有差异性,如:眼神动作的表现,在维族舞蹈中的眼神因表现出活泼热情,灵动有神。而在敦煌舞中的眼神就因表现出端庄稳重,慈祥的神态。这样学生就会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体会到多种的舞蹈风格特点,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舞蹈碟片,欣赏优秀舞蹈,让其感受专业舞蹈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情感的全身心投入,体会舞蹈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教师在学生观看时应做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舞蹈所想要表达的内在意义。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中情感和表现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下苦功夫、深功夫、细功夫、实功夫,更需要教师做到博学、细心、耐心、创新。人与人之间与事物之间的交流通过舞蹈情感的抒发而体现出来,常常以无言的充满情感的舞蹈动作,来生动的体现编导当时的思想感情和舞蹈作品的意境,通过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在默默交流中拉近观众的心,给人以启迪、暗示、联想。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要迎合学生个人的需要更要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洁《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载:《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发表时间:2010-10-08.

[2] 载:网络搜集《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情感培养》,时间:2010-08-06.

[3] 高原英《如何培养学生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表现力》, 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6期,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时间:2010年06月[4]吕艺生的舞蹈教育观,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

[4]张爱丽《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情感表现》,载:《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6期.

[5]黄桂莲《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及表现能力》,载(学术期刊)《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6] 刘思展《论舞蹈教学学生表现力的培养》,载(学术期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7]于平《高教舞蹈综论》,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第90页—99页.

猜你喜欢

表演培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