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情深、声有哀乐
2015-07-04袁豆豆
【摘要】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形象、氛围的塑造都是通过伴奏——钢琴部分来实现的,伴奏和旋律声部地位相当,都是艺术歌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钢琴伴奏与诗歌构成了“微型的歌剧”,在刻画人物形象与心理活动、交代歌曲的背景与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微型歌剧;“通感手法”;织体;音型
一、引言
舒伯特是十九世纪初叶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巨人,他的作品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景、物类。舒伯特是一位富有灵感的天才作曲家,自然界的各种景色、动物都会激发出他的创作热情,普通的诗作在他手中也会得到意义上的升华。
(2)情绪、情感类。不仅是景色事物能够激发舒伯特的创作热情,诗作内容所表达的情绪的变化也能触动他的心灵,使得乐思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3)故事、人物类。舒伯特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名人诗作创作了很多艺术歌曲,例如《魔王》《死神與少女》《《流浪者》《普罗米修斯》等。
(4)套曲类。共有《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天鹅之歌》三套。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
舒伯特之前的莫扎特、贝多芬等为数众多的作曲家都曾经作过浪漫抒情的乐曲,然而在艺术歌曲这方面,舒伯特是公认的顶尖人物,是欧洲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第一个集大成者。他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艺术关系,在作品中创造性地营造出了诗歌与音乐的均衡。
①他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采用文学语言而是音乐语言;他在诗原歌基础上谱写出同样内容和情感的“音乐诗”,而不是简单地为诗歌谱曲。经过二度加工,他的“诗”常常创造出了比原作更生动、感人、确切、丰富的意境。
②他的“诗”,还不同于肖邦的钢琴诗人之“诗”。肖邦的“诗人”是一个人,而舒伯特的“诗人”是复数的,它的艺术歌曲的歌词与伴奏密切的联系,就像是一对配合默契、彼此独立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恩爱伉俪,谁也离不开谁,孤立起来仿佛就不能展现应有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③诗歌与伴奏之间这种默契的结合,产生了“微型歌剧”的效果。没有他的钢琴伴奏,我们“看”不到美丽的月色、“听”不到诗人的心声、“触摸”不到艺术歌曲的灵魂。
④旋律性特别强。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并不如贝多芬等当代的大师,他并没有很好的驾驭“把一个乐思发展成宏大的乐章”的本领,但是他在旋律写作这方面非常得心应手。他的艺术歌曲的旋律发展自然,简单却不失艺术性、通俗化却不失高雅,很多歌曲至今仍被广泛的传唱。
⑤和声使用比较大胆自由。
概括来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每一首听起来都象是一幕剧。虽然我们是在听觉上来欣赏这些作品的,但当音乐响起的同时,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一幕幕的情景剧与音乐剧。描写人的艺术歌曲,我们看到了人物的表情、窥视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情绪的变化;感受到了人物的喜悦、悲伤、孤独与等待的焦急。描写景物的艺术歌曲,我们甚至“看”到了各种自然的风光景色,大到各个季节、小到微风吹动的树叶和潺潺的流水。虽然艺术歌曲篇幅不大,却短小精悍,主要功劳在于钢琴伴奏的艺术处理。与艺术歌曲相匹配的钢琴伴奏就像个协奏的管弦乐队,除去这支“协奏乐队”,再美的诗词唱起来也变的干巴巴的。我弹过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全部钢琴伴奏,感觉真是好极了。和以往弹过的伴奏不一样,它不像是伴奏,倒象一个个精美的钢琴小品。不用看歌词,只弹它的伴奏,就能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如果单独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脱离开钢琴伴奏,感觉味道就差了许多。好像清水炖的鸡骨架,与味道浓烈醇厚的辣子鸡、百草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中暗藏的内心情感
舒伯特某些作品表面上很有娱乐性——因为舒伯特从来都是以轻快的口吻来叙说的,然而“穷人哭的时候也是笑着的”,实际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内涵很深。虽然写了许多自由、看似快乐的歌曲,但是他的多数作品都脱离不了忧郁色彩,快乐的情绪里隐藏着深深的感伤。这一切源自于他的内心情感诉求。
(一)“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舒伯特的作品的总体风格,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
1.平民化的音乐创作。当时的音乐家多数依附贵族和宫廷、行动上多少会受制于人,作品的创作一般围绕贵族的精神需求。作为早期现代艺术家的舒伯特,为了自由自在的写作与生活,没有寻求贵族的庇护。他同一群境遇相似的贫穷艺术家在一起,接触的多是下层人民,因而他的艺术歌曲充满了平民性。
2.生活时代的反映。德国复辟时期小知识分子面对社会动荡无力抗争,根据德国诗人舒巴尔特的诗写的歌曲《鳟鱼》和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魔王》,都深刻地表明了“命运难以被自己控制”的无奈。
(二)现实生活得不到的,在音乐作品中得到满足
舒伯特的一生,作品没有得到肯定、也没有获得爱情。面对不合的环境,他没有主动去适应,而是存有一丝希望和乐观或者说他更愿意活在幻想之中。因此,他只有逃避现实,用音乐来勾画出自己内心对美好的极度渴望与向往、在作品中获得暂时的解脱与快乐,把生活中缺失的美好,在艺术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与此同时,内心极度的孤独、失落与追求浪漫,渴望美好的情感诉求的也在优美的旋律中绵绵的悄然流淌。
(三)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脆弱,借音乐手段来渲泄
舒伯特在城市的阴影下生活极度潦倒、尝尽苦难,用舒伯特自己的话说,他的音乐就是“天才与苦难的产物”。他的“美好”,不是莫扎特的无忧无虑不思愁滋味、也不是门德尔松顺利一生的轻松华丽,而是心理压抑而放纵生活,在艺术作品中另外构建了一个理想环境。有时清醒过来,又悲叹自己的真实环境,于是在作品中自怜自艾起来,将自己内心深处软弱的一面在音乐作品中以艺术形象的形式释放。
旁人在感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唯美、浪漫或凄冷、悲凉时,有谁知道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正承受着煎熬和压抑;又有谁能体会到在他绝望又悲惨的生活。他热切地盼望美好的生活,却只能在艺术作品中获得虚幻的满足。通过诗歌与伴奏的水乳交融,创造出了场景、情节、人物、对白、矛盾、憧憬、迷茫、悲恸、无助…,借以道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四、舒伯特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新
舒伯特艺术歌曲实现了人声与器乐伴奏的完满结合,将诗歌、旋律与伴奏三方面融为一体,赋予伴奏以鮮活丰富的音乐形象,通过诗歌和伴奏共同创造使歌曲的意境更加完美。伴奏与旋律如同一对感情笃深的恋人:在他(她)深情地唱响歌曲的旋律时,她(他)便紧紧地围绕在身边,为其助奏,并适当地烘托与带动。
(一)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早年艺术歌曲伴奏比较简单,多以和声、节奏衬托旋律线条。舒伯特提升了伴奏的地位、改变了伴奏的角色,介绍场景烘托气氛、注入丰富的情感表现、补充人声表述的不足,伴奏与人声共同演绎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不再从属于旋律声部,而是独立、平等地支持诗歌,有时候还担任主要角色。
(二)钢琴伴奏对音乐内容的情感表现力增强
舒伯特将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较高水平,甚至能唤出诗词未曾表达出来的情感内容,他刻画出音乐布景或背景,如同小型音乐剧或故事,音乐总是不停变化,以适应歌词所表现的心情。
舒伯特破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地刻画由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采用“通感”的手法,“听觉”—→“视觉”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的转化。比如,贝多芬的《春》会令听者会产生一种身在一片绿海之中和煦春风吹拂面庞的感受。
五、结论
舒伯特利用特殊的音型组合来模拟和构建声音图像和听觉画面、勾勒出音乐背景,刻画、描绘人的各种情绪和心理活动,适应音乐作品的整体需要、表现音乐形象、发掘歌词内涵,不仅对作品起着装饰性和相互扶持的作用,而且还对作品的外景描绘、气氛渲染、人物形象与心理刻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舒伯特将歌唱旋律未能表现的内涵成功的延伸出来,赋予歌曲鲜活的生命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将音乐与钢琴伴奏天衣无缝的结合,他使钢琴伴奏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 余俊.浅议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伴奏音乐[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
[2] 贾晓伟.死于圣殿、生于酒馆——音乐札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于润洋.舒伯特歌曲的时代内容[J].音乐艺术,1979.
[4] 李近朱.明信片:西方音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袁豆豆(1981- ),女,音乐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钢琴演奏与教学),全国高校音乐教育钢琴委员会会员,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ILA大中华地区钢琴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