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要在学生特长培养上下功夫
2015-07-04王贺
王贺
在以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和限制,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培养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
一、加强学生特长培养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从一个人成长进步各阶段规律看,中小学时期的培养尤为关键,对个性、兴趣、特长的塑造至关重要。那么,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抓好特长培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和探索是一个有效途径。这里需要指出一点,由于特长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每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建设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杰出人才,每个人也都有可能在人生中做好很多事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能够做得最好的大多是自己最擅长、最喜欢做的事。从这点看,加强学生特长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学生特长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没有确立依据学生兴趣爱好来培养特长的意识和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一直在推行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最突出的表现是以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塑造统一规格的人才,一味注重培养学生“求同”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也始终没有树立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特长的意识,更谈不上建立机制,导致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完全受到压制。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主动作为,转变观念,在应试暂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更多地引导学生发展各自特长,把特长教育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建立机制和规章制度,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2. 不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强制培养违背了特长培养的初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当前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但由于不太懂得教育规律,缺乏正确的方法,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盲目培养特殊艺术才能,把孩子送入绘画班、歌舞班、乐器班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对孩子成长收效甚微。此外,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存在消极态度。一份《全国青少年创造培养系列社会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拆装闹钟的反应是,40%对孩子“训斥”、“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或“敷衍”的方式对待,可见我国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特长培养的认识还需要提高。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不能喊口号,应该务实,重在做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3. 当前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的特长培养。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校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标,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创新和突破,学到的只能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堂上都是缺乏创意的发言和相互雷同的作业和试卷答案,能应付考试和升学却无法真正运用于实际生活。正是由于在这种大的形势和教育体制下,片面地强调成绩,学生的时间全部被“合理安排”,即使课堂外短暂的休息时间,也被家长送到辅导班补习功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特长培养上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这种兴趣爱好会逐渐消退,还何谈培养“一技之长”。因此,改变这种死板的考试制度和招生办法是当务之急,不能再让孩子因为应付无休止的考试而输在起跑线上。
三、开展学生特长培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用统一的目标、同样的方法、一致的步伐来要求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本身的目的。那么,转变当前落后观念,积极提供必要条件,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长培养就成为必要。
1. 转变观念,为学生特长培养创造条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只有转变观念,提供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共同促成学生特长的发展。土壤和条件的获得,首先是改革目前的考试制度,把学生从单一追求成绩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是要务之所在;其次是要有相应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只有消除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学生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按照兴趣爱好自我发展,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拔尖人才。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授课模式,以兴趣为向导,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并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与此同时,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某一观点和方法的解答,而是要学会分析、判断、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从而用不同的观点和新巧的思维解决同一问题。
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空间。我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之所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造成实践能力的缺失。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获得书本知识,还需要实践经验加以强化。实践在人们获取知识、形成自身独特个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成才,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展示,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4. 抓好理论与技能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先,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每天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教育活动产生的效果就有可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其次,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教学,还应该有技能特长,因为学校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特长重要的途经和方式。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把他的个性潜能发掘出来,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色融为一体,体现出自己独特和相对稳定的教学特色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影响学生。为了使有兴趣爱好、有特长的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适应时代的变换。
学生特长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绝非单单依靠外界的灌输和说教,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在整个教育中高度重视学生的需要、潜力和价值,将特长优先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中,还需要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身的努力。只有将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完美的特长,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