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选择童话,有效促进儿童德育发展

2015-07-04应振彪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童话道德德育

应振彪

教师和家长利用童话进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选择文本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有所侧重地选择合适的文本。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童话文本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教师和家长须意识到童话文本选择的重要性,并且须掌握选择童话文本的方式方法,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儿童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需要。

童话是一种专门为儿童而创作的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简明生动、行文结构清晰明了、故事情节充满幻想的特征,是运用了大量象征、夸张、拟人、描述的创作手法的虚构故事作品。我相信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经典童话故事。在如今教育备受重视的和平时代,儿童可以广泛接触到童话,并对童话里的人物形象如数家珍。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童话不仅仅是儿童用来满足好奇心的娱乐消遣,用其进行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欢迎。童话教学成为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进行专业、全面、适应儿童成长轨迹的童话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童话情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故事内涵的阐释。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说明进行专业、科学的童话教学的重要意义,很有说服力: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就必须要将儿童的智力一代更胜一代地进行提升。如果进行儿童德育的内容选择适应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将刺激儿童主动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实现儿童德育的发展。因此,童话文本的选择是一个非常细致而关键的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道德思维发展水平和道德发展主要侧重点来选择适合的文本。

一、童话主题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其基本特征。童话是运用奇特的想象力,将人的情感寓于动物、植物、甚至非生物,编织故事情节,在故事中蕴含一定的人生哲思。童话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其中的种种幻想,实际上都植根于现实,是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仔细分析童话,我们会发现童话其实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事理原则,只是其表现方式是善于用幻想去揭露现实生活问题的本质。

其实童话主题特有的生活价值,非常显而易见。《海的女儿》就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小鱼儿的行动告诉人们,如果爱一个人,就应希望他幸福,而不是伤害或者强行拥有他;《皇帝的新装》也是说明了一个人生哲理,永远不要自欺欺人,否则就会闹笑话;《灰姑娘》阐释了逆境中学会坚强,永远保持善良和勤劳的特性的重要性。

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角度来理解童话的生活价值,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莱姆曾说:“闭口不谈孩子身内的怪物,将它藏在无意识中,孩子是就无法围绕着它编织他从童话故事意象中知道的幻想。没有这些幻想,孩子就无法更好懂得他身内的怪物,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控制它。”他的这一段话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童话主题所具有的独特生活价值。例如,《白雪公主》,儿童将自己内心的恐惧附在王后身上,并随着王后最终死亡而恐惧消失。《小红帽》中,儿童将自己对未知的好奇心理与小红帽融为一体,并随着遭遇大灰狼而产生警惕心理,也就是达到了童话对儿童不可轻信陌生人的教育目的。童话虽是虚构,但未曾离开现实生活,童话中的离奇情节虽不能实现,却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生活价值。

二、童话必须有儿童存在

杜威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与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世界的真理,而是感情与同情。”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儿童的世界没有假大空的社会框架限定,他们也没有理性和逻辑的捆绑,他们的世界可以天马行空、毫无章程。童话是写给儿童的、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应该从儿童所看到的世界的角度来描绘和展现儿童的视角与生活。

童话故事里面儿童形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因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儿童可以将自己投射到童话里的儿童身上,从童话的儿童的经历来凸显儿童的本性与思维,这能激起儿童对童话的兴趣,因为他们拥有许多的共同性,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享受和喜悦。比如儿童在看到《白雪公主》时,会将自己投射到这一形象身上,甚至以为自己就是这个不受新王后喜欢的、漂亮善良的小女孩,因为他们内心也是善良而阳光的,并且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无限想象和期盼,他们不会以为自己是王后、小矮人,因为跟他们没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再就是《小红帽》,儿童绝不会站在妈妈或者奶奶的角度去看这个童话,因为他们和小红帽有着类似的经历、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其次,儿童通过将自己投射到童话中,想象着经历童话里的故事,这可以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且通过体验童话中的“真、善、美”,习得人生必不可少的良好素养。比如《木偶奇遇记》,通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和奇特因素的情节,来反映皮诺曹的转变。这个故事在成人眼中是荒诞的,但发生于皮诺曹身上的故事卻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是需要改正的。

最后,儿童有了童话故事中具体的儿童人物形象作生活标本,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为模仿或者排斥的对象,以从容地应对随时出现在他们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宝葫芦的秘密》通过一个孩子在梦中的奇遇——这个童话故事的整个过程就像是跟随着儿童的心理在逐步推展开来,任何孩子想拥有一个宝葫芦,能够使他所向往的东西,马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却是他不得不离开集体——离开学校,离开队,离开老师和同学。不劳动,不活动,不斗争,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劳动的快乐。这让儿童感到宝葫芦也有许多坏处,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争取。值得庆幸的是王葆逐步看透了宝葫芦的丑恶,明白这完全不是自己追求的东西,终于坚决地把它抛弃了。这不仅是让儿童引以为戒,而且对孩子进行了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三、童话内容要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拔苗助长”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凡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方能事半功倍、取得成功。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也一样,是有阶段性和规律性的。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阶段(9~10岁)”和“公正阶段(11~12岁)”,他认为,儿童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思维的发展,道德发展的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不断的,发展阶段的顺序也是不会改变的。在这几个阶段,童话内容的选择都应该相应地去寻找适合其心理和发展特征的文本。不可操之过急,选择超出儿童理解范围的内容,在儿童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加以适当地督促和引导,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让儿童在童话教学中逐步成长,促进儿童德育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这一时期,儿童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进步,是学习该事物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也应积极寻找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限,抓住这一时期,帮助指导儿童,获得知识的收获,感受学习的快乐,过高或者过低的道德内容对儿童来说都毫无意义。因而,在选择童话时,必须以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让儿童与童话自然、真实地相处。

因此,童话教学要真正做到作用于儿童德育的发展,教师和家长都就必须遵循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规律,掌握儿童教育的理论常识,不可急,急则弄巧成拙;不可缓,缓则错过良机。

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关注度的提升,还有对孩子认知特征的重视,童话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而趣味性十足的素材选择,已经使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了肯定和重视。学校教育,特别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不论在教材选用上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内容选择上,都倾向于童话运用。并且专注于儿童德育发展的国内外专家也就童话文本选择、童话运用与儿童教育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虽说成果颇丰,但是许多童话教学的方式难免会有偏颇之处。比如,现如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去解读和剖析,试图对孩子进行僵硬的德育。如此,教学童话会使得学生兴致全无,且效果也甚微。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以及儿童教育专家们对童话和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相关问题做出持续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童话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