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互动的异化、原因与策略
2015-07-04孙晓雪
孙晓雪
课堂师生互动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师生间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以及受现行教学评价体系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实际的课堂师生互动呈现出诸多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互动主体不平等、互动机会不均等、互动方式单一化、互动内容理性化以及互动过程形式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改善课堂师生互动实效性的相关策略。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所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课堂师生互动则发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情境之中,是教师与学生在此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双向提升。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为强调积极课堂师生互动的构建。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然而,从当下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师生双方仍未形成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师生课堂互动,这实质上是一种被异化了的互动,缺乏真互动的内涵与韵味。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异化
(一)互动主体不平等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占据主体地位,扮演着知识传授者、文化权威者和课堂统治者的角色,而学生基本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扮演着知识接受者、文化欠缺者和被统治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间不能平等地进行对话与交流,具体表现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提问,并且所提问题大多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不能自由发问,这严重阻碍其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这种主体不平等现象亦十分突出。例如,学生如未能按照教师思路或预想回答问题,则会随时面临被打断的危险。这种过于强调教师的至上权威与主体地位,势必会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造成束缚和压抑,降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互动机会不均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互动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而教师通常进行有倾向性的互动,这直接导致师生间的互动机会不均等。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有的教师习惯于向学习成绩优异、言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发问,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时拉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一些教师会重点关注学习成绩偏差,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同学,增加与这类学生间的互动频率。如此一来,那些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互动的局外人。由此可见,学生的自身素质必然会影响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与此同时,教室的物理环境也会成为教师进行倾向性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有的教师喜欢提问座位靠前的学生,而后排座位的学生则自然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三)互动方式单一化
学者吴康宁按照互动对象的不同,将师生互动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三类。所谓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它反映了教师与个体间的关系;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整个班级的师生互动,它反映了教师与集体间的关系;而师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习小组的师生互动,它反映了教师与小组间的关系。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形来看,大部分教师均未能有效利用并组合这三种互动方式,使课堂师生互动方式呈现出单一化态势,具体表现为:教师倾向于向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发问,而与小组间的互动较少。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师组互动中,师生间的互动水平也有待提高。例如,在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负责发起行为,而不参与其中,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个别教师在此过程中甚至会选择留在讲台,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师生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不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互动内容理性化
理想的课堂互动应涉及师生双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间的互动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和课程标准之内,始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互动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牢记知识点、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尤为重视互动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智慧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互动过程中未能触及师生双方的深层次情感,缺乏一定的情感互动。
(五)互动过程形式化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大部分问题均可从教材中寻找到答案,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实质上这种低水平、低质量的互动,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有效的刺激,而且还易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坏习惯,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还有的教师习惯性地使用“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具有暗示性的提问方式,这种问题只会使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是”、“对”,不能给予学生以启发。种种现象表明,师生间缺乏高水平与实质性的互动,互动过程形式化。
二、课堂师生互动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質理解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师生互动在频次和力度方面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师生互动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刻,一味地增加互动次数,制造出一种“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场景。表面上看,课堂沉默不复存在,然而实际上无效互动和低水平互动却显露无遗。从本质层面上讲,课堂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间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真诚对话与有效交流最终达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从而实现师生间的思想融合与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师生互动应该是萦绕在师生间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和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并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倾听,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要善于表达自我,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受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然而长期以来,主客体价值在教学评价中占据主体地位,互动价值与交往价值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分析,可发现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评价对象来看,评价对象单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评价成为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活动,缺乏生生间、生师间以及小组间等的多向互动评价;其次,从评价方式来看,目前我国的教学评价手段仍以考试和测验为主,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本身的动态评价,评价方式单一;最后,从评价功能来看,过于强调评价的鉴别功能,忽视评价的诊断与反馈作用。
(三)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实用理性”和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片面求利”的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体现在教育领域即产生了功利主义教育。其在课堂中的渗透,使得形式互动和虚假互动广泛存在。例如,一些教师在外部利益的驱动下,将“完善的”课堂互动视为其获取荣誉与名利的手段,一场无形的利益争夺就此展开,而学生则不幸地成为这场争夺战的牺牲品。这种现象在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呈现一个有问有答、互动良好的课堂教学画面,教师会在课前预设答案,指定某位学生回答某个题目,有的教师甚至会将教学流程预演一遍,以保证在公开课的正式开展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此时的教师“成功地”扮演了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任由其支配、安排的小演员。这场由教师自导自演的“闹剧”必然会导致形式互动和虚假互动的滋生,对师生双方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层面来看,形式、虚假的互动,会阻碍其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最终会影响其全面的发展;从教师层面来看,形式、虚假的互动,会对其专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阻碍其职业道德的发展。
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实效性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师生互动观念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现代的课程理念要求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应从“指导者、讲解着和权威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的设计、組织和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具备与学生一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知己和心灵的导师;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施予对象,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教师应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要树立正确的课堂互动观念。师生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方面应提供学生以主动提问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同时要合理运用外部手段,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机。
(二)构建完善的课堂师生互动体系
首先,要提前设定互动目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不可为了互动而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深究教材,要依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际合理地安排互动过程,以保证实际课堂互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其次,要合理规划互动时间。由于课堂师生互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须对互动时间进行合理地规划和预设,确保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以切实提高互动教学的实效性;最后,要及时调整互动内容,由于师生间在知识占有量、认知水平和心里成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恰恰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这要求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互动内容、灵活转化互动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环境
首先,要强化积极的情感互动。教师的外在情感表现决定着课堂气氛的好坏。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而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要构建科学的课堂互动评价机制。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终极目标,始终以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互动过程,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定,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形成动态的课堂互动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新型课堂文化建设。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文化建设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新型课堂文化体现出重过程、重发展、重体验的特点。例如,强调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强调民主、和谐型课堂气氛的营造;强调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