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015-07-04张林霏

校园英语·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英语文化文化内涵翻译

张林霏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语言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深刻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因而,在英汉翻译中,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把握英汉词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词汇翻译。

【关键词】英汉词语 文化内涵 翻译 历史传统 英语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同时,文化也指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社会传统、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民俗习惯、道德伦理、思维方式等。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语言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词汇是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语言与生活经验的衔接点,人類要准确表达客观世界或内心思想,就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同时,词汇也是语言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变迁、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无不体现于词汇之中。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中,要深入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解决好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

一、英汉词汇意义与文化内涵

1.英汉语言的词汇意义对应。文化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产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于人类生活在相同的物质世界之中,有着共同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本质需求,所以人类文化存在着某些共性特征,这种文化共性使人类能够利用相同的概念表述世界、解释事物、表达思想,这也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翻译提供了可能。

2.英汉语言的词汇意义差异。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由于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使英汉文化在词汇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汉语文化中的“青梅竹马”、“文房四宝”、“太极”、“道”、“风水”等,这些词汇都是英语语言中空缺的。

英汉语言的词汇意义不对称。在英汉文化中还有许多词汇的指示意义相同,但是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主题意义等却截然相反。比如,汉语中的“竹子”与英语中的“bamboo”相互对应,但是两个词的文化内涵却有着较大差异。汉语文化中“竹子”还有高风亮节、坚贞高洁等文化内涵,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诗人郑板桥写过歌颂竹子的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竹子凝聚了坚毅、虚心、旷远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在英语文化中,“bamboo”没有任何联想意义,而“lily”(百合)却有着纯洁、高尚、天真的联想意义,因为在基督教文化中百合是从夏娃悔恨的眼泪中生长起来的;天使Gabriel常将百合花放在祈祷的贞女面前;圣·约瑟夫用百合花象征妻子玛利亚的贞洁。在汉语文化中,红色是喜庆、吉祥、美好的象征,中国人结婚时要贴红双喜、做红轿子、穿红衣服、点用蜡烛等;在西方人眼中红色象征着危险、暴力、杀戮、流血、冲突等。

二、影响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因素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思想、解释世界、表述事物的基本方式,它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汉语和英语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两者在语言结构、词汇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1.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对词汇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汉语文化中的“西风”与英语文化中的“west wind”的含义正好相反,汉语中“西风”是萧瑟、凄凉、悲哀的代名词,英语中“west wind”象征着希望、美好和力量,这是因为中国东部临海,西部为高原和山地,在秋季和冬季常刮西风,西风来临时人们会想到树木凋零、天气寒冷;英国西部为海洋,东部为欧洲大陆,春季常常吹东风,春风吹来时人们会想到万物复苏、春天来临。因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将西风看成力量和希望的象征,而中国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也影响着词汇意义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社会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这些导致汉语言和英语在词汇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中西方文化中“鬼”的含义就有所不同,在汉语中“鬼”有着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含义,但在英语中“鬼”只是邪恶、残暴、丑陋的象征,因而,中国人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以此比喻金钱的神通广大,如果将“有钱能使鬼推磨”译为“Money makes a mare go”,显然是不合适的。再如,在英语文化中白色是圣洁、高尚、纯洁的象征,结婚时新娘要穿洁白的婚纱或礼服,但是在汉语文化中白色象征着死亡、不幸和灾难,在葬礼上人们要穿白色的孝衣。

3.宗教信仰影响着词汇意义的文化内涵。宗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东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各部相同,中国人信仰道教和佛教,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对语言词汇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汉语文化中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如来佛、观音菩萨、阎王殿等宗教词汇,这些都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英语文化中的Adam's apple、raising Cain、god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所没有的。

三、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

英语与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存在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完全不对应三种关系,这无疑给英汉词汇翻译带来许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精通语法规律、语言结构、词汇意义等,还应熟悉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把握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英汉翻译中的误译、谬译等问题,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直译法。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情感色彩等,直译法有助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色彩和民族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比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可以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翻译文化色彩较重的词汇时,如果简单地使用直译法,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以然,这时就需要采用“直译+注释”的翻译方式,对词汇进行解释性说明。

2.借用法。由于人类的生活经验、生存环境、本质需求等都是相似的,因而,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是基本对等的,会出现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这些词往往有着相近的形式、内容、本义、隐义、喻意等。英汉翻译中,当译语无法表达源语词汇所承载的喻义时,可以用借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翻译,这样能够收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add fuel to the fire”可以译为“火上浇油”;“draw water in a sieve”可以译为“竹篮打水一场空”;“力大如牛”可以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胆小如鼠”可以译为“as timid as a rabbit”,等等。

3.意译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用直译法进行文学翻译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词汇,这时可以采用意譯法进行翻译。所谓意译是指从原文意义出发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等,只要意义准确、自然流畅即可。比如,汉语中的“晴天霹雳”可以用意译法翻译为“a bolt form the blue”。再如,“我们四人促膝长谈,方才畅快”,句子中的“促膝长谈”是指坐在一起所心里话,如果用直译法进行翻译,无法表达出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时可以翻译为“So that four of us can talk comfortably at same table”。有时,为了不使译文承载的信息发生扭曲,需要改换字面意义,以更好地表达词汇的文化意蕴。

4.音译法。在英汉翻译中,可能会遇到文化缺省问题,即汉语和英语之间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八卦、风水、太极拳、豆腐、气功等词汇都是英语文化中没有的,这时就可以用音译法进行翻译,以丰富目的语语言的词汇,增加翻译的异域文化色彩。比如,汉语文化中的旗袍、琵琶、饺子、磕头可以翻译为Chipao、Pipa、Jiaozi、Kowtow,英语文化中的sofa、logic、Coca-Cola可以翻译为沙发、逻辑、可口可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化中,词汇最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也是跨文化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英汉词汇的意义、文化内涵上往往有着较大差异,因而,应深入分析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提高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谢水璎.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2).

[2]王春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3]邓颖玲.英汉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夏决芬.英语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益阳师专报, 2000,(2).

[5]汪宝荣.异化与文化意象的传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12).

猜你喜欢

英语文化文化内涵翻译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英语文化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适当导入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润物细无声
英语文化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