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2015-07-04陆遇川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边城沈从文

陆遇川

摘 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其作品文本出发,以《边城》为例,通过剖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阐述其独特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浪漫诗情  乡土中国  反現代性

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式崛起并取得全盛是在五四时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处于边缘状态,沈从文正是在这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杨春时和俞兆平都认为他是最接近经典的浪漫主义,而他也自称是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

一、“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浪漫诗情”

沈从文自称是“最后一个浪漫派”,《边城》可以说是一部浪漫主义田园诗的杰作。小说写得精致、灵巧、含蓄、隽永,充满诗情画意。①作者所描绘的边城茶峒,凭山依水,风景如画。

《边城》是一首浪漫主义爱情诗。小说当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成为作者沈从文创作这部充满人性和抒情作品的载体,抒情就是这一部小说所要发挥出的目的。因此,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的叙事笔调,流动着并且倾泻出对于美丽、对于爱的一种咏叹和忧伤,使整部故事成为一部爱情的寻觅以及幻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杰作。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喜欢上了翠翠,以此作为故事的经线,而老船夫的关爱、撮合孙女的婚事等作为纬线,进而作者又推波助澜,让翠翠和傩送以及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起来,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乡镇爱情图景,其中又伴随着翠翠、傩送等人的内心曲折,表现出一种来自中国传统诗歌当中的隐隐忧伤,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感伤忧郁,抒发着各自心胸中的浪漫和伤感。正如翠翠为新娘子摆渡的那一段,“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②从这一段就表现出一种纯情的遐想,对于幸福有着憧憬,这里面的感伤和浪漫主义的画面感,都生动地表现出来。整部小说当中,都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和展开的,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等待给人无限的遐想。

《边城》同样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爷爷和翠翠的亲情、傩送和天保的兄弟情、边城人民的邻里情等都展现了人性的美好。这里的每一个人物,不论是船夫、姑娘、士兵、过往商客,尽管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但他们的心灵都是那么质朴、诚挚、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相待,和睦相处,一家遭难各方帮助,决不以金钱、利害、得失来权衡一切,没有受到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精神污染。这些作者笔下的美好人性是湘西“诗意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土中国”东方式的浪漫主义

在小说《边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妙笔下美丽的湘西自然风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官民同乐,一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捉鸭子的比赛;正月十五的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中,湘西人民有着独特的庆祝和纪念活动。这是中国乡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是对这些传统节日和自然风情的描写,给当时处于社会变迁中的读者留下了理想化的精神家园,重新回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找到了新的精神领地。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湘西风俗画,用平白直叙的语言,为这座偏远闭塞的“边城”营造出了优美的生活氛围,而这种氛围弥漫在整部作品中。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不管“边城”外的人们如何不幸,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影响不到这里。这个作者构造的理想世界,在今天依然有着极大的魅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沟通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与人关系的不断淡漠,外来文化侵蚀着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越来越热衷于西方节日的现代人,只能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去遐想和体验传统节日的精彩。作者特意把故事的发展,穿插了提亲、陪嫁、对歌以及丧葬等苗族风俗的丰富描写,从而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画面感,这方面占了小说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而翠翠和傩送兄弟二人的相识、 傩送对翠翠的一见钟情, 这些或是美好或是矛盾的事件, 都发生在端午节, 边城的乡土意味和独特浪漫就更加明显了。

三、“对抗现代性”的“纯白之心”

很多学者把沈从文和鲁迅进行比较,把 《边城》这类作品当成乡土写实小说 , 认为沈从文是现实主义写实作家。其实沈从文与鲁迅的创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鲁迅认同现代性,直逼现实,先前看,加法,求“快”,而沈从文却是回避现实,反现代性,向后,减法,求“常”。

正像所有浪漫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抗一样,沈从文关于对现代性的对抗在《边城》中有明显体现。五四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迫使人们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 争取现代性, 批判传统文化。《边城》所写的背景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作者对时代特征并不是不了解,但是, 沈从文则站在历史主义的反面, 批判现代性, 呼吁伦理的价值回归。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说:“我的读者应具有理性, 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 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②作者意识到民族精神的堕落,作者崇尚的是一个具有纯朴民风的社会,因此作者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来抗衡民族精神的堕落。

沈从文所关注到的正是这个人类也许永远也作不出完美回答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往往是以伦理的相对退步为代价的, 而人类精神又恰恰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梯上的伦理主义复归。他并没有随波逐流,投身狂热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而是去追寻人性的本质。这一点使他具有了与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不同的气质。正是沈从文的“纯白之心”,他的创作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能可贵的经典。

四、总结

沈从文通过《边城》让我们领略了具有淳朴风情,远离现代喧嚣的诗意世界。他在《边城》中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③这正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回到自然”的特点,这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契合的,这个口号的提出为浪漫主义文学和美学理论的发展开启了思想的闸门。当然,这里的“返回自然”不仅意味着返回朴野绚丽的大自然,返回人类的原始生活状态,更是回到人的自然本性。沈从文正是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系列小说来达到他构建希腊人性小庙的目的。沈从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完成了从自我表现的浪漫主义向自然表现主义的转变。

注释

① 张德林.怎样评价《边城》[J].书林,1984(1).

②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③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 张德林.怎样评价《边城》[J].书林,1984(1).

[2] 沈从文.沈从文说文物(民俗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 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6] 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 刘增杰,赵福生,杜运通.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边城沈从文
《边城之材幽之地》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