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与历史

2015-07-04展翼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史观文学历史

展翼

摘要:文学反映人性和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今中外的文学,与历史的联系都是不可忽略的,直接描写历史或以历史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我国文学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现代时期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干预,更表现出直接反映历史的特征。本文从中外已有的文学现象出发,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文学;历史;史观

文学即人学,反映人的生活、社会、心理等主题,而人类的历史则是世界客观发展的过程,两者实际上有许多交叉的部分,难以完全的区分开来。文学是相对主观的艺术,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倾向性;历史则是一门科学,即便对历史的记录难免主观,但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存在是真实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遇合方式,一类是历史的文学化,如阅读性很强的史料;一类是文学的历史化,如历史小说。

首先,对历史的记载可以带有文学性,即文学化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国度,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注重历史的编修,并朝代相传。自夏朝开始,中国古代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记录国家大政和皇帝言行,并成为一种传统。周代便有《春秋》一书,微言大义,运用“一字寓褒贬”的手法,既影响了后世的历史撰写方法,又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写作手法。其它历史著作如《左传》、《战国策》等,都以一种不失客观的态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各诸侯国的历史,文学史上仍习惯把这些历史著作看做古代叙事文学的先导,其描写历史人物和战争场面,生动形象,对小说发展有奠基的作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历史巨作,每篇都可以当做人物传记来阅读,对人物的刻画精致到动作神情的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具有戏剧性,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创作素材,也极大影响了文学写作方法。

文学描写历史,是文学与历史互动的又一方面,即历史化的文学创作,在对这种文学进行研究时,需要对相关历史有清晰的认识。与中国不同,西方文学起源于神话史诗文学,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等,吸收了神话、历史因素,描写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和著名战争,表达对英雄的讴歌赞美。在中国,文学也从没有离开对于历史的关心,古典小说中对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进行演绎的小说也有很多,著名的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保留大致的历史框架,依附于历史进行再创造。

关于历史的文学创作除去对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直接描述以外,还应包含以历史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写作。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以文学性的虚构再现时代历史环境,完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如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常被看做时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直接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与历史的某种联系,他的作品可以当作历史研究的形象资料。另外,契诃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我国晚清的谴责小说等在历史性上暗合,都具有反映社会历史的作用。

细思我国的文学创作,既有历史小说创作传统,在近现代又受到革命和政治话语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历史感,这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点。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对于政治运动、革命历史的热情远超过对人本身的热情。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变幻,革命战争是文学的主题,产生了革命历史小说,主要反映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如土地革命、抗战和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土地合作化、农村改革等。在这些小说中可以看到完整的20世纪中国近代史,看到共产党的发展史,它们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底色。

在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历史小说写法的继承,如《铁道游击队》、《红岩》等作品,往往对大规模革命战争进行直接的描写,人物以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为原型,对其革命或战斗经历的描写带有英雄传奇色彩,可以算作正史的传奇。除此之外,大部分小说以虚构的工农兵为主人公,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重点表现的对象,人物能够体现阶级立场,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典范的土地革命叙事和合作化小说就是如此,其文本可以作为革命政策和方针的具体阐释,如详细表现土地革命具体过程的《暴风骤雨》,反映农民合作化运动的《创業史》等作品。

还有一部分小说作为典范革命叙事小说的逆反,又被称为新历史小说,是一种超越历史的小说创作,虽仍离不开历史题材,但已是将历史作为背景内置其中,用书中虚构的世界来影射现实。在对革命历史的缩影透视中,增加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人情的表现,作品的历史性叙事也变得更加个人化了,相比之前的文学创作,历史的比例缩小,而开始了向文学性回归。如《白鹿原》表达儒家文化传统的怀旧,思考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建,莫言在《红高粱》中,感叹原始生命力的衰退。这些创作的内涵外延都超越了对革命战争和社会改革的狭隘再现,关注更多层面的话题。

当下,文学与历史保持着某种距离,许多文学作品不再关注正史的呈现,出现了一些架空、玄幻文学,或是完全表现个人内心的文学,呈现出现代主义的特征。我国文学中独特的历史感和历史关怀正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对历史篡写与颠覆的穿越文学,将历史变为文学创作肆意“意淫”的对象。人们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降低,导致对史实不清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与历史相关的文学艺术创作缺乏认同感和理解力,而当一个以具有悠久历史和史传传统的国度,对艺术中的历史表现毫无感觉时,也是一种悲哀。

文学与历史,不能完全等同,其都是具有主体性的独立学科,用文学手法写历史,或者让文学完全表现历史,会造成两者同时失去各自领域内的价值。但两者并非针锋相对,彼此之间相互需求,文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主观性资料,历史为文学提供创作素材和研究背景,为文学的创作增加深度。如文学中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以历史资料为主要来源,具有很强的历史呈现性;现实主义文学负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鲜明的历史批判性。即便当下现代性的文学思潮成为主流,但无论怎样追求虚构和创新,都应体现历史的精神,即客观真实的精神。

猜你喜欢

史观文学历史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新历史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