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5-07-04商全
商全
2015年,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但仍面临下行压力。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风险因素有所增多,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长动力有限,各国差异明显。美国酝酿启动加息进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新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5%,增速比2014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美国经济修复资产负债表取得进展,内生动力逐步恢复,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仍深受失业高企和财政整固的困扰,经济增长难有明显反弹,但随着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将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效力递减,结构改革前景不明,经济持续低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印度推行改革取得成效,经济增长超过7%。但不少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美元升值背景下又面临新的资本外流压力,经济增长减速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扭转。
美元升值扰动全球金融市场。随着美国经济企稳回升,美国货币政策逐步向常态回归,2014年11月彻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步将启动加息进程。与此同时,欧央行于2015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在加码。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促使美元持续升值,美元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大幅提高,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上升,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特别是前几年短期资金流入较多的新兴经济体将遭遇资金集中外流,宏观经济和财政金融稳定面临考验。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增加全球性通缩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半年下跌34.5%,其中能源价格指数下跌39.5%。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需求低迷、前期投资建设的产能释放、美元升值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这些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改变。2015年一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进一步下跌10.2%。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增加全球性通缩风险,欧元区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美国、日本通胀率也明显下滑。能源资源出口国更是深受其害,一些国家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企业、居民和财政收入大幅缩水,金融风险显著上升。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增加经济复苏难度。2015年2月,德国、俄罗斯、法国、乌克兰达成明斯克协议,乌克兰冲突有所缓和,但冲突双方仍未彻底停火,紧张局势存在重新升级的可能。美国和欧盟的制裁重创俄罗斯经济,俄经济陷入衰退,市场急剧萎缩,对外经贸合作受阻,欧盟部分成员国经济也受到冲击。中东地缘政治矛盾错综复杂,近期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伊核问题初现解决曙光,但极端势力的威胁扩大,也门局势又急转直下,可能威胁邻近的国际贸易航线安全。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当前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和挑战有所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2015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中国政府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向纵深推进,将破除制约市场活力和创新发展的各种束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特别是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面积范围,设立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但是,工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剧,房地产市场调整加深,加大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银行坏账率持续攀升,增加了财政金融风险。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5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没有根本改变,挑战和压力还在增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部需求仍不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2015年前2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二是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过去5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过去5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中国高端出口产业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大竞争压力,中低端出口产业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三是国际竞争手段花样翻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刺激经济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4%,2015年一季度又升值4.2%。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对全球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些自贸协定对协定外国家的产品歧视和排斥较多,形成规则壁垒,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较大,可能影响协定外国家在自贸协定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贸易保护主义依然高烧不退,贸易限制措施有增无减。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14年10月中旬,20国集团正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达96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12.4%,受影响的进口金额达7570亿美元。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超过1/4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部需求不振、传统竞争力有所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等诸多挑战,加上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中国外贸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且更易受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涨跌等短期因素影响,波动更趋频繁、幅度更大。但也应看到,中国外贸发展仍具备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条件。一是出口的产业基础坚实。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出口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有望迎来繁荣期。二是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实施,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三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意识增强,主动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门槛,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有望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四是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通过商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有力地促进外贸发展。综合来看,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5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相对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