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7-03刘颖攀
刘颖攀
摘 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必须是转变教育观念,还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学生在课堂上做敢说、爱说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语文教材是个包罗象的小世界,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精美的故事无一不给读者以无尽的美感与丰富的挖掘空间。
关键词:转变角色;创新能力;鼓励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92-01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
教师由于受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讲授法的位置在教学者中不可动摇,甚至热衷于“满堂灌”,将学生看作将军笔下的模范士兵,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迫性的灌输给学生。只要求答案的唯一性。不能接受自己不熟悉的、没教过的内容存在,按自己意图执教,对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想法或思路时,教师往往不予理睬,甚至排斥,当学生得出新性想法时,过早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即使在大力提倡创新的同时,仍大量存在无视学生的创造行为或将其视为“走过场”形式的现象。因此,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必须是转变教育观念,还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学生在课堂上做敢说、爱说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例如:一次语文课上学习《鲸》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了这篇文章后,我让他们自由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想法,有的说“我了解了鲸的许多生活习性,如胎生、哺乳……”,有的说“我发解了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说法五花八门,但总不算超出课文。这时平时就很有主见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的《鲸》这篇课文没有《蟋蟀的住它》一课有趣”。一句话说得全班都楞住了,一个不满十二岁的小孩竟对一篇如此简洁、精当的说明文提出置疑,简直认为难以相信。我定神,才把要冲出口的类似“狂妄”之词收了回去,平心静气的对他说:“他们的风格的确不同,说不定当我们一齐学过这篇课文,你也许会改变想法。”果然,这节课他听的很认真,而且说出了许多有见解的想法,他没有再说过这篇文章无趣,相反,对于文章中的那些枯燥的数字津津乐道,一下课便和同学们聊起了鲸的生活。我想,如果我不经思考便顺口胡扯,恐怕他那刚刚萌发的“异想”便断送在我的手里。因此,充分的尊重学生,让他保留自己不同的见解,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是蕴含于各种载体中的灵感。语文教材是个包罗象的小世界,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精美的故事无一不给读者以无尽的美感与丰富的挖掘空间。在学习祖国优秀的语言遗产的同时,应寻找一切因素,促进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求思维能力
十几年来,语文教学中不乏问完一个问题再问另一个同学时,答案竟惊人的相似,当教师肯定语气让他们坐下时,已经使他们的思维产生了一种僵化。而当另一种不同答案被否定后,这种思维的僵化被进一步的巩固。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应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2、启发学生联想,培养想象能力
“一切创造劳动都从创造想象开始”。想象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想象,人类的一切发明、一切艺术都没有出现的可能。想象的心理实质上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表现创造。想象不源于学生对现实生活材料的积累。教师应利用一切教学媒介、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民兵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涌动。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创造行为源于问题的产生,创新能力要有问题意识作为它的支撑点。所谓问题就是某一现象提出怎么回事,究其原因问个为什么。提问是孩子们的天性,不能因为问题的单纯、幼稚而以冷淡的态度和不屑的方式打击他们,而扼制了他们创新的思维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方面具有提天独厚的优势。如《冀中的地道战》一课,第一段阐述了“1942年1944年那几年,为了粉碎日本侵略者在冀中一原上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靠着地道战,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针对这一段的内容,学生会对地道战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用地道战这种形势?地道战有哪些式样、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问题再通过读文解答、讨论体会文章的内容,又理出了文章的条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z疑顺和惊奇开始的”。常问、常思才能有创新。
三、鼓励学生参加课堂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与创新能力并重的素质之一。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蕴含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完《冀中的地道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绘制成平面图,标出哪里是大洞、哪里是小洞,以级出口、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等,以使地道结构直观化。再用语言将画面讲解出来,使地道作用立体化。最后再补上自己的设计,可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至创新的境界。在《赤壁之战》中,我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课文改成自己喜欢的形式再表现出来。学生的想象力几乎发展到了极至,有的将其改为小故事,有的将其改为表演剧,还有爱好棋类的同学,竟将其改写成了棋战的讲解。这不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课堂实践这一块大宝藏,仍有许多东西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去开发、创造。
参考文献:
[1] 王大林.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前沿.2000(01).
[2] 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3] 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新课程学习(上),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