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探讨

2015-07-03王雍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王雍

摘 要:造成农村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我们教师身上,我们农村小学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自己指导阅读(朗读)的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师生关系;朗读情境;整体感悟;教师范读;独特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08-01

听过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朗读,你会感到实在是一种天壤差别,城市小学生的朗读听来朗朗上口,音质清脆,充满童声的甜美,是一种绝对的美的享受。而农村小学生的朗读,却缺少了一种刚性的美的享受,吐字不清,朗读缺乏感情。笔者这里不是有意贬低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实在是存在差距,我们必须承认。造成农村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我们教师身上,我们农村小学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自己指导阅读(朗读)的方式和手段。

一、创设和谐师生关系,积极培养学生朗读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二、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和热情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對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加深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朋友”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朋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阮恒犹豫、害怕、紧张、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恒认为献血会死去,但为了友情还坚持献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历程。

四、注重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

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除了播放课文录音,还多次进行了片断范读。采用的语调、语气、语速,都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比眷恋之情。结果,学生在讨论时,体会到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学生也学习到梅花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检查学生读书时,学生的朗读非常精彩,与老师相比有过而无不及!

五、珍视独特感受,进行感情朗读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这种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