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开手中的书本 打开心灵的窗户

2015-07-03罗丽丹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统一

罗丽丹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使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00-01

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习过程、方法研究和人文精神熏陶;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谐共生、不可分割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这是因为: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真正有所理解,离不开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感悟。

第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特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所以,我们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亦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因此,语文新课程教学就应该彻底摒弃过去那些或者离开课文思想内容,仅对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和表达特点进行烦琐理解,琐碎训练,强迫学生僵化认识语文表达规律,机械培养语文运用能力;或者漠视语言文字的基本意思、具体内容的反复解析,一味追求思想教育效果等割裂语文本质和全面的课程目标,泯灭课程基本特点的做法,从具体阅读语言文字入手,同步理解语言意思,感受语言形象,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并联系课文整体领会、感悟课文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特点,从而有机融合两者关系,使之互相依托,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理解感悟的训练,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一、在阅读教学中,赏词析句,感受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既应着眼于语文形式,也应关注文本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人文性是寓于语言这一工具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简而言之,就是要“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語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创设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贵在“和谐”,它应该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相依相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浑然一体。阅读教学要想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必须加强读,尤其要注重“品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适时的“读写结合”。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应对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标准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更加凸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准确、合理、得体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生动而富有灵气的。如果我们抓住这一个个生命的元素,在口语交际中赋予它们灵性,赋予它们情感,这种训练就会因震撼学生心灵而显得生动和富有灵气。

新课程下应该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充满对生命的关注,即要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学生对说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上,聚焦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绪、情感的感受与激发上,使口语交际教学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处处充盈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语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浸润。老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而且这种感受、领悟应在一种无拘的状态下进行,使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进行语言文字的多层次、多角度体验。即不仅理解语言本身的含义,还应运用语言这把“钥匙”开启珍藏着丰富人生哲理、思想情操、人性意蕴的文本之库,并以心灵去感受、体味文本蕴含的人文美、精神美,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但这把“钥匙”需要以真实的“过程”来铸造。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也只有意识到新课程下的工具不是孤立的工具,人文不是单纯的人文,处理好两者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统一数量再比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