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及提升路径探究

2015-07-03安娜林建成

学术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

安娜,林建成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及提升路径探究

安娜,林建成

文化软实力包括根脉、灵魂、支撑、依托和外围五个相互依存的层面。新形势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努力构筑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硬实力平台、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聚集培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文化软实力;内容架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诠释了综合国力的竞争趋势、社会发展的重要进路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历史复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新形势下,积极探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着力剖析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是我们必须认真回应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首先要考量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揭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为深入理解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在“文化力”和“软实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拓展、引申出来的。“文化力”这一学术用语最早由梁启超先生在1920年提出,他在《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中谈到:“为什么要有国家?因为有个国家,才容易把这个国家以内一群人的文化力聚拢起来继续起来增长起来,好加入人类全体中助他发展,所以建设国家是人类全体进化的一种手段。”[1](P35)显然,梁启超把文化力视为文化的内在凝聚力。之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地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2](P695)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将文化力纳为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理论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他在1990年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使其他国家以与其需要相一致的方式来确立本国的需要的能力”[3](P166)。随后,2004年,约瑟夫·奈在其新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再次系统论述了软实力的概念,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期望结果的能力”[4](P25)。他还以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为视角,强调软实力包括文化(内含价值观)、政治制度、外交战略三个方面。显然,文化是软实力的内在重要因素。

在很长的时间里,“文化力”和“软实力”两个理论概念在我国的学术界同时并存、相得益彰。后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完整的用词得以提出和确认,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传播。然而,目前对于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学术界没有统一定论。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彰显出来的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它包括文化孕育力、文化向导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涵化力、文化影响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软实力不仅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更与表现为文化物化形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等文化硬实力相区别。

(二)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1.存在方式的无形性。文化软实力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诉求、精神信仰、道德情操、人文素质等,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表征。它的存在无形、评价主观,但能被他人感知。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影响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选择能力,吸引其他国家或民族产生仰慕之情并进行主动效仿。

2.作用方式的隐蔽性。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发挥是一种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硬实力的发挥能够依靠经济制裁、军事干预、科技垄断等强制手段来直接实现,而文化软实力则不然,它往往以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为载体,将本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精神信仰等融入其中,使其他国家或民族在满足感官愉悦和享受需要的同时,逐渐接受并认同本国的价值理念。

3.实施效果的难以量化性。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形成影响力的过程和形态非常复杂,产生的实际效果分散于文化传播的各个领域。而且,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环境或者不同时期所形成的软实力也有可能不同。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难以用具体的量化标准对其进行精细评估。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

基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中国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孕育力、文化向导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涵化力、文化影响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图1)。

图1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图

(一)根基层面:文化孕育力

文化孕育力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柱的精神家园体现出来的滋养力和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提供了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一是提供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它们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参考,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例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强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张修为励志、经世致用,形成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勇等一系列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在治国理政方面,主张民为邦本、德法并治,强调厚德仁民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勤学、励志、文艺、实践、作战、中医、体育等方面还有很多深刻思想,这些优良文化传统已深深地融入、渗透到中国人的命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魄。二是维系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6](P6)这些共同的文化认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和内生动力。

(二)灵魂层面:文化向导力

文化向导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的先进文化体现出来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7](P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主要在于:一是引领社会思想思潮。当前,我国处于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社会结构急剧调整的复杂社会转型期,国内社会思想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发声,冲击和淡化主流意识形态。事实证明,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8](P97)。要占领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必须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魂的先进文化的引领。二是凝聚思想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其文化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观念的矛盾与冲突集中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群体意识、夯实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多元文化生态、价值生态的核心,将在思想交流交锋交融中凸显主流价值,统领和整合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推动形成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从而为国家助力、为民族铸魂。

(三)支撑层面:文化创新力

文化创新力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石的智力要素把各种资源转化为文化成果的能力。一些发达国家的崛起,尽管原因众多,但其中都包含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有关研究认为,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国民文化素质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包括:一是激发创造活力。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它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促进人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探索的道路上努力追求真理、超越自我,不断推进文化的发展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对国民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谁在文化素质上占优势,谁就掌握了文化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二是增进文化魅力。文化创新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虽然各种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但它们也有共性化的价值观念。其中,最能唤起人们共同美誉度的就是文化创新力,也就是一个国家在文化创新方面所能达到的质量等级、丰富规模和智慧高度。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全球性的音乐、美术、影视、动漫等大奖,还是包装设计、建筑景观的评选,都是以创新为首要标准,这是全球公认的文化魅力。

(四)依托层面:文化涵化力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双重属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重效益。从文化属性来讲,文化产业是人文内容的传承方式和创造过程,它提炼和表达着人文理想,蕴涵着国家的精神信仰和政治倾向。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一是增进文化吸引力。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同时,也传播着本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扩张、日本动漫作品的精致细腻、韩国影视产业的服务外包,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理想和人文追求。他们既是商业和科技的成功,也是文化的阐释和亮相。通过这种方式,文化产业实现着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强化文化认同力。人们认可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时间较短,但接受其蕴涵的意识形态取向,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浸透。这种价值取向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对人们的价值诉求和行为选择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将改变这一国家的决策思路和行为模式。对于这一点,约瑟夫·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也鞭辟入里地指出:“在中国,美国新闻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媒体和教育交流项目穿越边境深入中国的精英群体中。一位记者发现:‘许多人相信,近来深入中国影院的好莱坞电影及非法光碟激发了普通中国市民对加速变革的渴求。’”[9](P53)

(五)外围层面:文化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突出体现为本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对他国人民产生的影响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涵丰富的文化内容,还取决于国内文化抢占话语权的能力、对外传播力和形象塑造力。一是抢占文化话语权的能力。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为了主导本国文化发展、维护本国文化安全,自主提出、阐释、传播本国文化话语,着力维护本国文化权益和根本利益的权力。在文化安全领域斗争激烈化、复杂化的形势下,抢占文化话语权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二是文化对外传播力。高效的文化对外传播力能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事实证明,一种具有包容性、亲和性的文化对外传播力,能够与政治宣传、安全合作等相配合,起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三是国家形象塑造力。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和国民素质的显著表征,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提升世界其他各国对本国民族的外在评价,而且能够消除文化“误读”,赢得思想层面上的共鸣和价值层面上的认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所有主权国家都把国家形象的塑造当作一项系统性、基础性的工程。可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究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应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架构,在“强根”“铸魂”“固本”“健体”“辐射”上下实功。

(一)强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7](P164)这表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民主精神、公平精神、法治精神等新理念中,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两者的有效整合。二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文化软实力,如果要让其体现出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价值,就必须经过“能量转化”。即把一种原本属于文学、哲学、历史学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一种属于艺术学、传播学、产业学的新型表述形态。三要用符合大众需求的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将不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重构”,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民大众的心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二)铸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P165)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方向。一要在“落细”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封闭抽象的概念,而是蕴涵于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目标细分、要求细致、措施细密。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之中,细化到学生守则、市民公约等行为准则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二要在“落小”上下功夫。落小是对落细的进一步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小见大。比如,对于党员干部,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管住自身在工作、生活、节日交往的“小节”,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三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机制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固本:努力构筑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硬实力平台

电影、图书、城乡文化场所等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硬实力,能够直接满足文化惠民的需求,这为深层次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构筑文化硬实力的依托平台。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催生文化新业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即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孵化新的产业领域,形成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媒产业高地;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即全面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形态和服务内涵,建设具有现代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文化与教育融合,即广泛利用高等院校学科、师资等优质资源,发展各种文化创意产业。二要大兴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布局和结构,即根据各区域的结构状况、城乡差距和人员层次,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分布,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普惠性;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即加大大众文化产品创作力度,重点规划一批有特色、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创作作品,努力把优质文化产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求反馈机制,即结合技术手段实现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自动化采集,及时上报基层文化态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健体: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聚集和培养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创性资源,如何挖掘和使用这些资源,是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原创性为核心开展的文化建设,其重中之重在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高度重视,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着力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学术造诣、高超的创作生产能力和领导管理水平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二要优化结构,打造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打破“用才必养”的传统观念,灵活使用优秀人才,大力引进既具有宽阔的国际文化视野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留学归国文化人才;要注重文化人才队伍在专业结构、年龄层次等方面梯次配备,推进形成良性、和谐、有序的人才梯队衔接。三要健全机制,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要引入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激励机制,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激励或重奖,对优秀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表彰奖励;要建立文化人才评估机制,强化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取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力发扬潜心钻研、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风尚。

(五)辐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态势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必然要求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要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应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话语体系,使其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用国际上认知、接受的话语体系来阐释、表达,实现与国际话语规范的有效对接;应深入推进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议题的设置能力,着力带动我国文化话语权的整体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中国话语的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二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应构建以整合传播为特征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大力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传媒企业、中介机构,培育一支语言本土化、中西文化融通的跨文化传播队伍,不断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努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之中传播“中国声音”。三要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力。应构建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的国家战略体系,通过文化外交或文化传播等手段,将中国的自强、自信、理性和团结展现给世界;构建以公民、组织、政府为主体多层面参与的行动体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公民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塑造“文明大国”的良好形象。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Joseph S.,Nye,Jr.Soft Power[M].New York:Foreign Policy,1990.

[4]Joseph S.,Nye 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梅云]

安娜,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建成,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G122

A

1004-4434(2015)10-0151-05

北京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四维一体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2015YJS184)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凭实力,而不是运气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