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新闻报道理念及方法探析

2015-07-03简霞

新闻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媒介融合变化

简霞

摘要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方式悄然生变,多数新闻的吸引力已经从“5个W”缩减为“3个W”,即地点、人物、什么。如果说新闻还有什么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关于信息:一切的根本是传播信息,有效地传播对对方有用的信息。互联网让新闻成为品评的话题,再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胜景。这不仅将对新闻,也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关注最新发生的事实,媒体人还要关注大家最新关注的话题,关注新闻的值得言说的附加值。我们要做新闻,更要做新闻话题。

关键词 新闻;媒介融合;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传统新闻学上,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目前,这一传统新闻学上的定义,正面临着新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因为“信息流”在改变。

讲个《四川日报》记者亲历的故事。前两年,全国智力运动会在成都举行,各种棋类项目的高手会聚成都。《四川日报》有记者专门去采访了中国象棋的那些很年轻的顶尖高手、全国冠军。因为他此前注意到,原来的全国冠军,总是出产在那些有象棋传统、有老冠军的地方,比如广东、上海等。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名手,那下一代冠军是很难产生的。但是这一辈棋手不一样了,从浙江从湖北,甚至从湖南、从北京这些以前极少有高手的地方产生了,而且一大片涌现,不是个案。所以他就很惊奇,问这一辈年轻高手,你们是怎么训练出来的?你周围没有高手提携你,没有对手与你练,你水平怎么进步呢?

他们的回答让记者很感慨。他们说,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在一些象棋网站上,看到最新的象棋高手对局的棋谱 。加上自己研究,一年到头各地比赛也多,偶尔还找电脑辅助训练,水平就提升了。

几百年逐渐形成的象棋高手分布格局,就这样在网络面前土崩瓦解了。

同理,因为信息流的改变,新闻的传统传播方式也在急剧变化。

信息改变世界,改变我们,改变一切。而今,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传播方式亦悄然生变。

一、变化一:从“5个W”到“3个W”

这几年,经常听到一些报纸呼吁:好消息太少了。为什么?仅仅是因为记者愿意写通讯,多挣稿分吗?还是我们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其实,在报摊上随便翻开一些畅销的报纸,大家看看,版面上除了边栏,还有多少消息?各版重头稿子基本都是深度解渎。为什么?因为最新的消息已经不再是从报纸获取,而是从网络、手机端。那么,报纸的好消息的立足之地在哪里呢?

所以,现在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消息,已经可以有小标题。这种变化其实势在必然。

不仪仅是体裁,新闻的要素也在变化。

现代社会,多了些忙碌,少了些闲淡,人们很少会像过去那样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从头细读到尾。许多人拿着一张报纸,常常只晃晃标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标题党?因为信息爆炸,信息易碎,大家对信息的渴求度正在降低,对信息接收的选择性却在增强。往往看了标题,了解基本的新闻,已能满足一般的信息需求,只有感兴趣的才选择深看。基于此,多数新闻的吸引力已经从“5个W”缩减为“3个W”,即地点、人物、什么。

时问已经不重要,或者说被忽略。大家已经习惯的认知是:在电脑或微信上,新近刷屏的一定是新发生的,报纸登载的,大约也是昨天发生的。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些很久前的事件,被再次传播时,会让大家误以为是新近发生的。

如果说新闻还有什么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关于信息:一切的根本是传播信息,有效地传播对对方有用的信息。

二、变化二:做的是新闻,更是话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以来的一些娱乐八卦。

比如汪峰上头条,文章出轨等,都是所谓的“八卦周一见”。这些八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果按传统的新闻理念,严格来说,新闻已经发生,已经是过去式。该发布的信息,包括图片,在周末的时候,在网上、微信上,早就满天飞,有图有真相,但网友也好,记者、媒体也好,从周一开始,都还是对这个话题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津津乐道。

为什么?

互联网让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交性、多样性、争议性。

网上什么最火,不是新闻,是话题。

与这一传播变化相适应,话题讨论多了,成为关注的焦点,它就成了新闻。

现在,新闻行业正在回到类似咖啡馆时代的场景。互联网让新闻成为品评的话题,再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胜景。这不仅将对新闻,也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变化的启示是什么呢?除了关注最新发生的事实,我们还要关注大家最新关注的话题,关注新闻的值得言说的附加值。我们要做新闻,更要做新闻话题。

比如,关于成都开通直飞旧金山航运线的消息。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大致是“消息+幕后故事”的形式吧。

来看《华西都市报》是咋处理的呢?在时间开通前一天,提前用了两个整版予以深度解渎。

第一个版,以《14小时直航美国 成都直飞旧金山明日启航》《73条出境航线成内地航空第四城》《成都与美国的这一次结缘 就像一场恋爱长跑》等稿件,解读航运本身的内幕、影响;第二个版,以《西海岸“一站”飞到家门口成都留学生长舒一口气:再不用转机折腾了》《美国西南商会会长王晓东:直航有利成都企业“走出去”》等稿件,分别从生活之变、产业之变来聚焦影响。可以说,关于这个话题的谈资,无所不包。这就是典型的话题式新闻。

其实,话题新闻也是深度新闻的一种。目前纸媒已处于一种次传播链,如果没有深度的新闻,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互联网没有深度,报纸就更应该强调深度,《新京报》,《东方早报》甚至提出“干掉消息”的理念,要让小块的消息越来越少。

话题新闻除了及时类新闻话题,还有一些可以预见或有意识的谋划类。

比如,2014年关于甲午话题的新闻。

比如,马年说马,中秋说月等四季歌题材,作为应季菜,它多少会有一些关注度。2014年清明节,《华西都市报》便推出一组关于四川人姓氏的策划报道,给人印象很深。它暗合了人们清明寻根祀祖的情怀,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里。

2014年的“五一”劳动节,《华西都市报》还做了一个版《那些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职业》,聚焦修鞋匠、弹棉花、送奶工、手机清洗师几个职业。在特定的时段,这些看似陈旧的题目,就会显出特别的意思。

三、变化三:做的是新闻,更是再加工新闻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只是即时信息,读者往往早从网络、微信甚至QQ聊天群获知,那么,新闻如何传播对对方有用的信息?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再加工。也就是说,你要替读者对新闻信息进行梳理、归类、总结,对信息进行再加工。

4月II日,四川理县发生4.8级地震,很多川内媒体按常规仅发了一则消息,但《天府早报》就不一样。

它们的报道是——

“地震最爱四五月?专家:没证据将其联系。

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4.5级以上地震共发生49次。1月5次,2月4次,3月2次,4月12次,5月2次,6月4次,7月2次,8月7次,9月3次,1 0月3次,11月4次,12月1次。”…

通过记者对数据的梳理,专家的解释,回答人们关心的疑问——地震发生的频率与月份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目前在学界还没有证据将两者建立联系。

相比起来,这个报道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对信息的再梳理过程,从而使新闻呈现出别样的价值。

这种加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新闻的过程。如果每天的报纸里,只有部分新闻与其他媒体及网络重合,而有相当内容为报纸独创,且有必要重复回味阅读,对稳同读者群无益将有所裨益。

这个例子,还值得探究之处在于它的数据整合。

现在最时髦的大数据,其实离报业一点也不远。报纸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个就是大数据。而做好信息处数据的深度加工、解读、研判,这样的数据新闻将为未来新闻内容打开充满想象的空间。

2014年春运期间,央视联合百度LBS定位大数据,推出了“据说春运”特别节目。

百度通过LBS开放平台分析手机用户的定位信息,能够映射出手机用户的迁徙轨迹,数亿用户的迁徙轨迹就构成了一张实时变化的动态图。“据说春运”特别节目其实就是对这个动态图的解释和分析。

哪条返乡之路最热?从北京回到哪个城市的人最多?哪个旅游城市今年最受欢迎?……这些公众关心的话题都通过数据来反映出来。

这个报道线上线下,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说新闻编辑创新,未来,数据新闻也许是最大的创新。比如,可否像成都的定制公交一样,为读者提供定制财经新闻、文娱新闻、零售新闻等?

数据新闻有望和通讯、特写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新闻门类。从2012年起,为了鼓励数据新闻制作,全球编辑网络和谷歌共同组织就开始颁发数据新闻奖。

数据新闻不仅是编辑手法、门类的创新,甚至可能是新闻产业的创新。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的研究,“在大数据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新闻业务将实现一些方向性调整,如趋势预测性新闻和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分量有所增加,数据呈现、分析与解读能力提高,新闻生产中跨界合作增强。”

“新闻的未来,是分析数据。”这是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描述新闻未来的方向。到底是不是?我们这代新闻人也许可以见证。

四、变化四:做的是新闻,更是互动

参与性是拉近读者最好的手段。

网易提出一个观点,叫无跟贴不新闻,我们能不能提出无互动不新闻?

纸媒新闻互动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话题式,二是热线式,三是活动式。

一新闻话题式互动,即,抛出一个新闻话题,引导受众群体参与讨论,形成传、受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关系的形成,是基于受众群体对该话题的敏感性,敏感性越强,互动效果就会越好。话题的选择一种是由当前的热点新闻派生而来,借受众已有的关注度激起受众的讨论,它既是新闻的延伸,也充分满足了受众“有话要说”的参与欲望;另一种是贴近受众的需求,选择其普遍关心点设计话题。比如,《华西都市报》关于成都改地名的系列报道。

——新闻热线式互动,已是媒体的一个常规式作法,一度我们更多倾向于从热线中获得新闻线索,其实为受众答疑解惑,使媒体成为社会机构与受众沟通的桥梁,也是热线式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如,《四川日报》的民情热线版,因聚焦民生,汇聚民情,针砭时弊,曝光丑恶,努力搭建“党群连心桥”,推出的报道深受基层读者欢迎。

新闻热线的互动方式现在也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由起初的被动等读者反映情况,获取新闻素材或为读者解答疑问,到主动选取受众关注点,开通专门热线集中就某一问题与受众进行互动。如现在媒体一般都会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听热线,也会请名中医等接听热线,也由此可见热线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中的地位不断升级。

——新闻活动式互动,即媒体以开展各种让受众参与的活动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

在国外,这种活动已被一些媒体广泛使用,如日本的《读卖新闻》,每年举办各种读者活动上千个。

在国内,近些年来,媒体也已开始重视开展活动。像《华西都市报》的读者节、巴蜀笑星评比等活动。台湾的《联合报》等,也非常重视活动,甚至副刊也会开展微小说征文、三句征文等活动,活动不大,但能有效地形成互动。

从广义来说,像《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操作的扫魔码购物、电商周刊阳光海团等,也可以算是新的一种互动活动,只不过,它更看重的是商业效益。

这些活动一方面使媒体树立了亲民的形象,一方面也为自己塑造了品牌,有些活动甚至直接带来了商业效益,可谓两全齐美。

猜你喜欢

新闻媒介融合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喜看猴年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