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无障碍教育而教

2015-07-02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笔者认为,“无障碍教育”实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达成的一种理想状态。具体而言,是指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全方位发展之下,利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手段,达成“无障碍学习”与“无障碍教学”。“无障碍学习”包含无知识认知障碍、无学习兴趣障碍、无学习方法障碍等,尤其是通过越来越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传输方式,消除因经济水平、教学资源、师资水平等因素,造成的中小学生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无障碍教学”包含无教学关系障碍、无教学互动障碍、无教学创新障碍等,使课堂教学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因其所具有的非线性、交互性、生成性、双向性、动态性等特点,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随兴趣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便利,创造一个无障碍的自主、平等、公正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一、实现无障碍教育的可能

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知识生产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够跟得上知识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需要在时间上具有延展性、在空间上具有包容性的无障碍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可能性,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同时,无障碍教育更加能够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加快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教育公平的基本标志是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城乡差异,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首要问题。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国家虽然提出了系列政策措施,但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中小学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教育公平而言更有现实意义。无障碍教育的资源开放性、获取便捷性、内容丰富性、传播时效性等特点使其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哪些因素还制约无障碍教育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中心问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渐显露某些成熟经验,但仍未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优质资源数量仍不能满足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需求,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不足,且内容更新速度慢,没有达到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标准;二是部分家长、教师认识不足、观念滞后,未能认识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价值,在实际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仍占少数,资源利用率低下;三是部分地区学校不具备使用信息化资源的硬件条件,或者虽然配备了信息化设施和终端设备,但并未实际运用于教学之中,仅作为应付检查和评估的摆设,设备使用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在课堂的落实和推广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简单理解为制作课件,并没有通过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教师无法掌握相关知识,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条件,使得很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机械、刻板地使用信息技术,仅追求短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没有长期规划。

教学方法手段先进性不足。教育信息化革新了人们的教育理念,也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就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本为载体,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吸收知识,并通过练习与作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或者直接通过机械记忆将知识塞进脑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也存在模式死板、课程内容枯燥、限制学生学习兴趣、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等弊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

资金投入不足,保障机制缺乏。从教育实践来看,有限的经费与昂贵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之间的矛盾成了许多中小学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使得地方中小学的发展直接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挂钩,这种教育财政体制直接造成了地区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

三、发展无障碍教育之路径

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政策体系。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完善相关考核和评估机制,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办法。一方面,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专项投入政策,建立教育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大力加强中央及省级相关政府部门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性援助。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及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项目合作,吸引更多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首先,应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标准,使教育资源的标识、归类、传输、检索等程序环节做到规范、有序,从而保障资源的质量和利用价值,提高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共享性。其次,积极开展学校间、区域间合作,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的作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第三,以教育主题为脉络建设教育资源库,避免资源的杂乱、无序,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性的集成资源。第四,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凝聚多方智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一线教师到专业编程和制作人员再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应发挥各自优势,使教育资源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中小学教师应基于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主动地去发现资源并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国家要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所占比重,并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各级政府和各中小学应该为教师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和保障。就教师自身来说,应积极与学科组的其他教师合作,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共性,保证信息技术运用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使信息化课堂教学产生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变革。无障碍教育的实现需要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环境中的要素和条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实现无障碍教育而营造的学习环境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新型师生关系的组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数字化,表现为交互性强、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获取教育信息。

无障碍教育还应以无障碍教育教学模式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凸显因材施教的特点,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与同学共享掌握到的知识,并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信息时代下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共享者,对学生学习起到更多的管理、监督和引导作用。

总之,无论是“互联网+”时代,还是未来的“新硬件时代”,其对教育诸多领域的推进和变革是现实的、巨大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能量是多元的、必然的,我们如何应对无障碍教育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