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问题:实现开放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2015-07-02胡修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夹竹桃事例教学内容

胡修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问题,成了实现课堂开放的一把金钥匙。怎样才能构建高质量的主问题,以实现教学的开放呢?现撷取自己的几个教学案例,试说一二。

一、依托文本,体现话题的整体性

高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学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的本位诉求要求教师必须去关注文本,关注文本的语言,揣摩文本的表达形式。在构建阅读话题的时候,要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精心选择角度,建构出覆盖全篇的话题。观照全文,务求广度,体现整体性,这是主问题构建的当然之需。

《夹竹桃》(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的结尾这样说——“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现在请你读读课文,说说夹竹桃有着怎样的韧性?季老是怎样表现夹竹桃的这种韧性的?

生1:夹竹桃的韧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花期长,具体表现在第四自然段中。

师:真不错。可以具体说说你们的理解吗?

生2: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出夹竹桃开得很旺盛。

生3:“在和煦的春风里……无不奉陪”中可以看出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很长。

生4:我发现季老不愧为语言大师,这里用了“无……不……”写出了夹竹桃从春到秋每天都迎风吐艳的特性;“无不”则写出了从迎春花到菊花,夹竹桃一直奉陪,说明这些花的花期都没有夹竹桃长。

生5:我还有补充。其实,季老在第三自然段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院子里的花是为了衬托出夹竹桃的特点。这种对比手法真是妙。

师:你的发现很妙,你的回答更妙。

……

这则案例,教者虽然只是围绕“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一句建构了一个话题,但这个话题的整体感极强,学生在话题的展开过程中,联系前后文,在文本里自由地行走,与同学的对话交流积极有效,不但在对话中不断丰富对夹竹桃形象的感悟,而且训练了思维,培养了阅读理解、融会贯通的读书习惯。这样的话题起源于文本,触及文本灵魂,切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顺应学情,体现话题的适切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宗旨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宗旨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高效,学习方法的有效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想真正实现课堂的开放,顺应学情,适应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是应然之需。主问题的设计要看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跳一跳够得上”的原则,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或因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现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阅读的写人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不同点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独特之处?

生1:我关注到了这篇课文也有人物的外貌描写,从“褪色的衣服”感受到了这是一位生活简朴的老人。

师:真不错。文中还有其它的外貌描写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1:从“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看出老人身体很硬朗,也很慈善。

生2:我发现这两次外貌描写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作者用了三个“一”粗线条地勾勒出一个扫地老人的形象,第二次有工笔细描的感觉,是在对老人深入了解后的细致描写。这两次外貌描写是逐层递进的。

师:说得好!这里的外貌描写很有意味。第一处,还没有与老人相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是粗看。第二处,是“打量”,为什么要“打量”,恰恰是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的钦佩。因此是细看。其实,这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情感上的变化。

生3:这篇文章也通过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他的形象。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很清苦,可是他以苦为乐。还说三十年后照样请作者喝茶,足见其对生活的热爱和那份豁达自信。

生4:我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写人类文章最大的不同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天游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生5:我想到了《黄河的主人》这一课,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实际上是为了衬托出老人的以苦为乐。越是高,越是险,越是表现出老人工作的艰辛。

……

这则案例,教师结合六年级孩子的实际,让学生按照一般的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走进文本,抓住扫路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体会人物形象,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本的策略。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不仅通过对外貌等描写的品读感受到了老人的形象,而且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这样,对语言的感受和品味逐步走向深入,从仅仅关注言语内容逐渐深入到了言语的形式。这样的主问题找准了孩子的学习起点,同时增加了问题的思考维度,有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三、凸显语用,体现话题的实践性

阅读课要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讲课文的教学怪圈,真正将重心转移到语言文字上来。“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郑逸农语)吴忠豪教授也指出“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观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属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类内容是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主问题的构建要凸显语用,要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会合作》(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文章中的两个事例,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1:哦,我发现这两个事例和我们以前学的这样的文章差不多,都是“先叙事后议论”。

师:这个发现很了不起!两个事例都是先“摆事实”后“讲道理”。那你们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了吗?

生2:我发现第一个事例是说明“协作精神”的重要性,而第二个事例则侧重说明要想“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真了不起!老师请两个同学把这两个事例读读,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

师:学了课文,你会像作者这样讲道理吗?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小学阶段学的这几篇说理文所举的事例都是正面的。老师觉得如果能引用反例,或许就更加具有辩证性,也更具有说服力。今天老师想给你们机会,你能给这篇《学会合作》提供一个反面事例吗?也按照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方法。老师这里有几个例子,供你们参考。

(出示《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天鹅、梭鱼和大虾》)

(学生练习后交流略)

这个案例中,先让孩子们比较读,异中求同。让学生读通两个故事之后,用心发现不同内容的故事有何相同之处。提示学生尤其要关注段落“怎么写”的秘密。这样的比较阅读实质上是用解读的方式,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在讲课文。最后的言语实践融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深度思维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习得了说理文中事例叙述的详略方法及“一事一议”的文本结构,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就能结构化解读,而不再逐句阅读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说理能力,也为中学阶段学习议论文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建构语文实践活动,能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的弊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成了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为课堂走向开放打开了一扇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猜你喜欢

夹竹桃事例教学内容
北怀集(其一)
夹竹桃下的人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