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备考策略
2015-07-02徐竹鸣
徐竹鸣
经过第一轮总复习后学生总体状况大致如下:一方面纵向线索基本清晰,知识要点基本明确,迁移运用能力初步具备,知识空间初步拓展;另一方面还存在知识结构不够明确,知识理解尚欠灵活,知识迁移尚不顺畅,审题答题尚不得法等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在第二轮复习中找到正确答案。一轮复习与二轮复习是有区别的。一轮复习强调按部就班,二轮复习关注建构重组;一轮复习强调全面细致,二轮复习着力重点突破;一轮复习强调知识基础,二轮复习重视能力提升。因此二轮复习中的知识层面要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按版块整合知识,构建网络,建构重组
1.依据课本框架,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能选择新的视野,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同时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
2.采取主体串联法,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构筑成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政治生活》主要主体。政府:①性质、宗旨,②职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③对人民负责原则——三条表现,④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原因、意义、要求,⑤自觉接受监督——意义、机制、体系,⑥政府的权威。
公民:①地位——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②政治权利和义务,③民主选举——选举方式、珍惜选举权,④民主决策——方式和意义,⑤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⑥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⑦有序的政治参与——三大原则,⑧与政府的关系。
共产党:①性质、宗旨、地位——原因,②执政的实质——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③执政方式——具体内容,④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3.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将当前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比如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就业问题、结构问题、公平问题、市场与市场经济问题、农村问题、金融问题、中日关系等形成相应的知识整合提纲。
质量问题: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③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经济效益。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法制性。⑤诚实信用原则。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安全权)。⑦国家的宏观调控。
价格问题:①市场形成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②价格的作用。(积极、消极)③市场经济的法制。④价格是竞争手段之一。⑤公平的原则,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⑥物价是影响家庭消费的一个具体因素。
中日关系问题:①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市场经济具有竞争、开放等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日本否认、歪曲历史,置中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不顾,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违背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势必给双方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②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中日之间国家利益的相悖决定了二者的摩擦;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日本单方面行为使中日关系紧张不利于中日经济发展,违背了当今时代主题,势必受到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唾弃。③从哲学生活角度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有条件的,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日本政府的短视行为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观点,必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4.依据课本框架,将相近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经济学常识》中相近的知识点整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李嘉图的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必修1);自由贸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式及其评价。
二、抓核心知识,突破重点
高考政治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突出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
经济生活模块 重点知识、核心知识
生活与消费 货币基本职能,外汇和汇率,价值与价格、供给与价格、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
生产、劳动与经营 生产与消费,公司经营与发展,企业兼并与破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储蓄与商业保险。
收入与分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财政作用,税收的种类及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科学发展,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国际经济合作。
政治生活模块 重点知识、核心知识
我国公民与政府 公民的权利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意义,政府的主要职能、宗旨原则,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产党执政,政协性质与职能。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文化生活模块 重点知識、核心知识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文化创新。
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修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哲学与生活模块 重点知识、核心知识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法,发展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历史观与价值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四种应试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什么)
获取信息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高考命题从种种能力考察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过程,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证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1)区分“角度”即审设问的角度: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2)抓“题眼”即抓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图表的名称、年代、注解等可以反映试题灵魂的信息。
(3)弄清“题旨”即弄清是考“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考“怎么办”,明确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其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法、分层法。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答什么)
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调动知识:搜索知识的过程即根据试题信息,寻找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何答——即表达能力)
(1)描述: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是什么?怎么样?)。描述事物的能力要求细致、全面、准确、简洁。
(2)阐释: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为什么?怎么做?)。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要求逻辑清晰言之成理,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答好)
论证:即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此項能力要求考生能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重点是归纳与演绎,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作者单位:四川大竹中学)